服务保障五大领域,2025F1中国大奖赛志愿者集结出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图
在上海举办的诸多国际赛事中,久事“小青凝”志愿者一直是赛场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近日,久事体育举行2025年度国际赛事青年志愿者出征仪式,60余名志愿者会聚在上海体育场。仪式上,市体育局副局长罗文桦为F1中国大奖赛的志愿服务总队授旗,志愿者们将用微笑传递友好,用服务展现风采,为上海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添砖加瓦。
2025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宝典”发布
2025年,上海将举办171项体育赛事。这些举世瞩目的盛会,将是展现中国青年风采、传递志愿精神的重要舞台。活动发布了久事体育2025年大型赛事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久事国际赛事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运营17年来,已组织1万余名志愿者参与50届(次)国际顶尖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为了帮助志愿者以最佳状态投入赛事服务,今年赛事方特别编撰了《2025年F1赛事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市体育局副局长罗文桦、团市委挂职副书记唐志宇、久事集团党委副书记叶章毅共同发布了手册。
据悉,手册涵盖赛事概况、岗位职责、服务规范、应急处理、礼仪规范等多个方面,将成为志愿者了解赛事、提升服务技能的必备指南。
集章行动凝聚“小青凝”智慧,志愿精神闪耀赛场
为展示国际赛事志愿者良好精神风貌,久事体育团委协同赛事公司继续发布第二版国际赛事志愿者系列徽章。今年的徽章在去年基础上,新增了隐藏款五合一徽章,完整参加全年五大赛事的志愿者将获得该枚徽章。活动中,团市委挂职副书记唐志宇,久事体育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亦斌启动赛事青年志愿者集章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展示的系列徽章和志愿者服务手册的设计都出自一位“小青凝”之手。这位多才多艺的志愿者是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郭彦君,她也是此次F1赛事中最早一批进入上赛场服务的志愿者。从3月3日起入驻车队服务中心,郭彦君要在这里连续开展为期3周的志愿者工作,为各支参赛车队提供服务支持。根据首周的赛事安排,郭彦君不仅要完成“朝九晚五”的工作,还需要通过每天100公里的车程往返于学校与赛车场。
除此之外,对郭彦君而言,最具挑战的是与外国车队的沟通交流,“车队有时会需要订氮气、借用气压阀等,因为脑子里没有这些专业词汇的储备,一开始我会有点反应不过来,需要自己主动做一些准备。”
通过进博会、奥资赛等志愿服务的积累,除了获得了丰富的经验,郭彦君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带动和激励志愿者小伙伴们一起做好志愿服务。“有些志愿者可能对国际赛事的服务工作会有一定的期待,但到了现场才发现,志愿者常常需要进行一些基础的志愿服务工作。有些志愿者会产生落差,我就会跟他们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调节情绪。”郭彦君说。
五大岗位体系发布,为志愿者提供广阔舞台
为确保F1中国大奖赛志愿服务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今年久事赛事精心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志愿者岗位体系。该体系涵盖了赛事运行、礼宾接待、媒体服务、观众服务、后勤保障等五大领域,力求为每一位志愿者提供施展才华、服务赛事的广阔舞台。
活动中,久事体育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黄威,久事集团团委书记陈孝琪为国际赛事志愿服务“咨询百事通”“媒体观察员”“志愿特派员”“青凝推介官”“赛事守护星”代表授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F1赛事现场还将迎来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傅立叶智能机器人。作为科技与创新的象征,这位机器人将与人类志愿者团队并肩作战,参与F1现场志愿者服务工作。仪式现场,五名“小青凝”志愿者代表作为领誓人,带领全场志愿者齐声喊出铮铮誓言。
“我是通过去年的F1中国大奖赛,被周冠宇‘领进门’的新车迷,能有机会亲自参与到大赛的服务工作中来,我觉得非常荣幸。”上海电机学院的杨卓成在谈及赛事相关话题时,表现得十分兴奋,滔滔不绝。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他对与F1赛车相关的空气动力学、悬挂设计、碳纤维材料等都充满兴趣,“随着对F1的深入了解。我发现很多机械原理都和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息息相关,也让我对这项运动更感兴趣了。”在杨卓成看来,此次志愿服务的机会,不仅能让他为自己喜爱的赛事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能帮助他开阔眼界,提升工作能力。
从曾经“年龄最小的小叶子”,到拥有上海马拉松、奥资赛、斯诺克和ATP等丰富赛事服务经验的“小青凝”,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子墨现在又成为了久事赛事的一名实习生,负责协助管理志愿者。从普通志愿者到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再到志愿服务管理岗,此次王子墨也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参与了此次志愿者服务手册的编写工作,为志愿者服务流程、岗位协调等工作提供了宝贵建议。
启动仪式结束后,志愿者们迎来了另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F1学院赛车手交流活动。作为F1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赛不仅是年轻车手崭露头角的舞台,更是推动赛车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志愿者们通过近距离观摩试车、与车手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学院赛的深远意义及其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创新实践。
赛场上,一批批志愿者的出现,不仅成为了赛事的守护者,也为赛事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志愿服务文化。“志愿者们都会深入到赛事一线,可能比我们的员工还要更近距离地接触赛事服务,希望他们把创新的想法、建议带到赛事中,帮助我们打造一个个更好的赛事品牌。”记者从久事体育了解到,“红色志愿引擎”党建品牌将带领全体志愿者携手并肩,以最饱满的热情、最专业的服务,为赛事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志愿者的青春风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