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多位代表关注就业,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2025-03-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31次提及“就业”。来自上海代表团的多位代表就保障今年稳就业目标顺利实现,特别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积极建言献策。

建立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用人单位,从高校到家庭、家长到学生个体,都在积极行动,也有了不少好的做法。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说,从学校来说,积极访企拓岗、高质量组织招聘会、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和求职培训、采用双学位微专业等扩展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学习、对个别困难学生进行精准帮扶等,都是一些管用的做法。

在华东师大,这两年在重点开展“全学段生涯教育”,即在入学适应阶段举办活动和赛事,引导学生探索职业目标,制定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在高年级阶段,结合就业课程,分类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践,如赴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影子校长”职业体验,到地方基层一线参加“百县笃行”挂职锻炼,到海外高校和国际组织研学实训等,帮助学生磨砺品性、开阔视野。此外,学校也在积极推动AI for Edu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应用,联通数据底座,开发优质应用。

“我们还探索建设伴随式学生职业生涯服务平台,帮助学生在学习和选择过程中探索自身职业志趣,总结优势、提供发展咨询;帮助用人单位快速寻找和匹配适合的学生;协同校内外资源参与学生培养,提供学生自学材料,便捷事务办理,跟踪就业数据支持决策等。”梅兵分享道。

她指出,当前,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还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尤其是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赋能千行百业所带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生态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市场需求侧发生变化,从大学生就业这个“最后一环”向前传导,整个人才培养的全链条都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对高校来说,这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根本之策。梅兵说,以华东师范大学来看,学校这几年主动优化学科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模式,布局空间人工智能、智算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学科,同时,也大力推动AI赋能各个学科转型提升。

将办学前移到急需产业一线

梅兵说,在人才培养方面,以重思维、超学科、智能化的理念,强化实施“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和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内涵改革。重视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已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港城集团三方共建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等,把办学前移到急需产业一线、科技创新中心。

“大学生就业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个人与学校共同发力、久久为功。从日常实际工作的体会来讲,政府层面可以进一步密切组织、人社、教育等部门的协同,在制定地方产业规划时也可以前瞻性地做好人才需求规划布局,进一步畅通与培养单位之间的沟通机制。从家庭层面来讲,同样也可以力所能及为孩子的大学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提供支持,并对其合理的就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规划予以尊重。”梅兵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认为,很多时候,企业在招人时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如何使之对接、适配,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

他还举例,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百万级人员进行无人机的操作,如果提前学习一些这方面的技能,就能快速占据一席之地。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练就更多技能,都是为促进更好就业增添坚实的砝码。黄勇平认为,高校也应该多为大学生创造实习对接的平台,让大学生在真实环境里练就本领。

营造让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这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能大师师延财很是振奋。“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和社会地位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技术工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技术工人的数量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5%,尤其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师延财建议,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并构建以技能价值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股权等挂钩的激励机制,实实在在提升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呼吁,要不断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堵点,特殊工种退休政策的衔接问题需要尽快统筹解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