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足迹·上海情缘”开讲,聚焦一座城市与一代伟人的历史交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说起孙中山先生,上海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他革命、工作、生活的丰富遗存和印痕。在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之际,杨浦区图书馆“静思讲坛”策划“中山足迹·上海情缘”系列讲座,为读者梳理一代伟人与一座城市的情缘。
作为该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杨浦区图书馆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3月14日推出了“孙中山在上海的革命与生活——暨《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新书分享会”。此次讲座邀请上海大学“伟长学者”廖大伟和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文博馆员刘青莉,分享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革命事业和日常生活,从多维视角探讨了孙中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刻联系,感悟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精神力量。
廖大伟教授从“上海是孙中山政治生涯最辉煌的地方”“上海是孙中山思想理论最趋成熟的地方”“上海是孙中山爱情最甜蜜的地方”等三个方面,分享了上海对于孙中山先生的特殊意义。
他告诉读者,上海见证了孙中山思想的转折。1920年代,他在香山路寓所撰写《建国方略》,提出浦东开发、东方大港建设等超前构想,甚至精准预言京藏铁路线。廖教授特别提到:“实业计划中利用外资而不失主权的原则,与改革开放精神高度契合。”上海更是孙中山情感栖息之地。廖教授提到,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时,两人婚姻基于共同革命理想。上海莫利爱路寓所(今孙中山故居)成为两人患难与共的见证。孙中山回到上海后题赠宋庆龄“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联句,足见情深。
刘青莉则从文博视角,通过馆藏特色文物还原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者身份之外的普通人的一面。她向读者透露,孙中山故居现有的五千余册藏书印证了孙中山“兼收中西”的思想特质。藏书目录更显示他对苏俄革命的持续关注,1917年版《俄国的新生》《追踪布尔什维克》等书籍,为其“以俄为师”提供思想资源。她还引用宋庆龄回忆:“这间会客厅里,无数人讨论着中国的前途。”藏书室与会客厅,共同构成思想碰撞的“革命公共空间”。
华师大教授谢俊美的《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谢俊美教授数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成果的汇编和总结。《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从多角度、多视角剖析了影响辛亥革命进程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全面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各种思想、势力交锋的复杂图景,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近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全书共收论文30余篇,根据主题分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事件、机构团体三大部分,并作一定修改。附录收录了辛亥革命时期四份较有影响力期刊的介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