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莓撬动大产业,交大研究团队激起创新创业活力与经济社会效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曾玉竹/文 吴恺/图、视频
来自不同产区的优良草莓品种闪亮第十届世界草莓大会。一颗颗草莓如何短周期、大规模实现现场育苗,使其结出展现苗品独特风味的果实?上海交大农生学院研究员许文平带领团队研发出“纯品种、减农药、减化肥”效果的草莓育苗技艺,为大会原原种母苗和原种苗产品展示提供核心技术,浇灌出一颗颗香味儿十足、色泽娇艳欲滴的“高学历、高颜值”草莓。该项技术有望撬动数十亿元产业。上海交大今天公布这一成果。
“莓”好时刻,唤醒儿时的味道
“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大家说草莓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呢?”许文平笑着解释道:“开放的自然界中,一个草莓品种在年复一年育苗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微生物的浸染,并导致品种的退化,但我们肉眼通常并不能看到。病毒浸染是草莓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携带病毒的退化种苗结出来的果实,相应的味道就有了变化。我们这项成果就是创新草莓原种苗生产技术体系,让种苗摆脱病毒的‘束缚’,解决品种退化难题,让草莓恢复到我们‘小时候’的味道。”
十多年前,许文平更关注在种植末端解决草莓产业中的水肥和病虫害管理问题,期望通过栽培技术的进步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提升果实品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问题源头在于草莓种苗质量整体性偏差。随后,他开始着手探索草莓原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创新,从源头解决种苗质量不高的根本性难题,种植户再也不必因为担忧种苗长不好而用“多吃点”肥料的方式来促进种苗成长。
“草莓产业的短板和瓶颈主要是种苗质量不高,目前产业上组培及脱毒技术水平偏低,我们研发这项技术也希望能帮助种植户解决死苗率高、病害多、补苗难、效益差等种植难题。我们期望通过该项技术,为种苗繁殖户提供优质的原种苗去繁育草莓种苗,让种苗结出清甜、健硕的果实,也希望能够使种植户在种植草莓的过程中更加安心、放心。”许文平表示。
系列组合拳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该技术,许文平与合作伙伴2021年开始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成熟性,2025年成立公司——上海交盟种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我们目前已与江苏、山东、浙江、云南、四川、湖南、贵州、陕西、河北、山西、广西、广东等10余个省份100余家企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合作,涵盖了几十个草莓品种。2025年我们草莓原种苗意向客户新增200多家,这次世界草莓大会又增添了100多家意向合作企业,很多客户在草莓产业的种植年限超10年。同时,我们在水草、陆地草本(包含中草药)、藤本、木本等多种植物品种上加以应用熟化,累计植物品种数量超60个,该技术有望撬动全球产业市场120亿美元的份额。”交盟种荟生物科技CEO李媛媛表示。
草莓原种苗生产的创新属于园艺种苗产业的平台技术体系,应用范围较广。如今,技术团队不仅将该技术运用在草莓上,也将此技术应用于百合、生姜、猕猴桃、黑莓、无花果、咖啡、半夏、党参和水生植物等植物品种的培育以及濒危植物的扩繁,为园艺种苗产业的发展提升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020年起,上海交大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单位,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开始批量探索以“完全赋权(完成人实施)”模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许文平与交大农生学院学生张文杰开展这项技术的概念验证。2025年,许文平和张文杰联合运营团队成立创业企业,正式开启“班主任+班长”的创业之旅,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许文平说,在学校科技成果专项改革试点、赋权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管理办法等政策的支持下,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及市场难题都一一被解决,这无疑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曾玉竹/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