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短剧到科技创新券,上海科技服务新范式不断涌现
2025-03-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2024年,本市科技服务业营收增加值为3013.20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市全年GDP的比重为5.6%,拉动全市GDP增速0.4个百分点。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桥梁”,上海科技服务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近日,上海推出31项措施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记者实地走访沪上多家科技企业及机构发现,上海的科技服务“新范式”也在不断涌现。

微短剧也能进行版权交易

在上海,科技服务的场景正在不断被延伸,技术交易的服务更是贯穿到全链条。

位于杨浦区的上海技术交易所里,大屏幕每日都在实时滚动显示着进场交易的项目、成交价等,和大众所熟悉的证券交易所的一般无二。“通过我们的平台支撑,不同科研机构、企业的技术成果能够在我们这个平台当中流动起来。”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表示。

据介绍,从2020年10月至今,上海技术交易所累计进场交易额已超664亿元,累计进场项目数6314项,累计进场成果数13322项。这一平台还促成了多个“首单”落地。

今年1月,技交所通过“一价两证”服务,助力上海银行完成了上海首单生物医药管线质押融资业务。这项业务将上海赛立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在研管线作为核心技术资产,通过技交所的价值赋能,将药企自主创新的研发技术变为“资产”,探索出债权形式支持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科技金融新模式。

科普成果甚至也能够在平台上做交易。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神奇的化学科普线下课程和课件开发”,通过由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运营载体的“沪科普”上海科普交易专板达成全国首单科普交易,以技术服务交易的方式转让给了上海科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颜明峰表示,伴随新技术的迭代和新产业发展,技术交易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我们最近就在探索微短剧能否进行交易,即网剧的确权和确价体系。”颜明峰透露。

根据上海近日发布的《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微短剧项目开展版权质押融资,在上海技术交易所设立“微短剧专板”。颜明峰介绍道,微短剧专板将通过构建“权益登记-评价估值-交易鉴定-金融赋能”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搭建起连接影视制作、IP运营、资本市场的立体化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激活内容价值、赋能产业发展。

科技服务有“券”可兑

消费有“消费券”,科技服务原来也有“券”可用。在科技服务方面,上海向来是科技政策的试验田。如上海推出的“科技创新券”,可以让科技中小企业享受成果转化咨询、概念验证、企业出海等方面的服务,这一创新服务为全国首创。

2015年在沪揭牌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是由科技部、上海市政府共同推进,由市科委指导、市科技创业中心协调设立的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也是上海和全国12个地区“科技创新券”的运营管理中心,支撑上海市创新券“免申即享”落地。运营的政策普惠服务科技企业达1627家,间接带动研发投入15亿元,让政府财政补贴效应放大18倍,有效助推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一体化进程。

“‘科技创新券’面向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称为‘前置发放’。券有相关额度,比如企业想购买一项专利服务,购买之后专利服务最终是10万元,券可以补一半,每次补贴额不超过50%,总额加在一起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年不超过30万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介绍说,“科技创新券”可以直接从“一网通办”上申请,非常便利。

邹叔君表示,上海创新首推的这一“科技创新券”也引发了各省市的学习,受到热烈欢迎。“原先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成本较高,一个评估报告可能就需要三四十万元,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这个券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科技创新券”的使用也反向培育了大量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联合高校推动成果转化服务

除了服务科技企业,东部中心如今也成为高校开放科技成果的主通道。邹叔君告诉记者,目前东部中心已针对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39家高校院所提供成果托管、价值评估、供需对接等10项服务,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农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成果评估近1.2万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500个,推动成果进场交易超21亿元。

概念验证作为科技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东部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共建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科研人员只需携论文进来,验证中心全程提供“VIP服务”,帮助他们找应用场景、做样机、注册企业、找到产业投资,半年时间入驻高校科研团队已实现5个自运营企业落地,设计出6台产业化样机。

邹叔君还透露,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也让像东部中心这样的技术转移平台可以不断强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我们牵头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与5家高校开展MBA技术转移方向学历培养,有效为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建设实训基地14家,全年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5000余人、100余场。”他表示,未来中心还计划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础课程纳入沪上综合性大学选修课程,将技术转移专业课程融入商科、理工科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探索对博士生、研究人员等高端技术人才的长期培养与支持等。

“三连增”背后是一系列政策扶持

记者从市科委获悉,去年1-11月,上海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9.2%,增速连续三年攀升。“三连增”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扶持。

根据《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首批16家科技服务业企业新增重大投资项目超过3000万元。采用“免申即享”等方式,给予439家企业财政奖励超过8000万元,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主体发展能级。

蓝星光域(上海)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享受到这一政策的企业之一。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创业企业起步于卫星的激光通信,愿景是做激光通信技术的泛在应用,构建全域无线光网络生态体系,目前其产品不仅应用于多颗通信卫星,还与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展开地面产品的合作。

“去年我们联合中国联通,通过在岛上和陆地分别架设两个终端,将岛上和陆地的网络通过激光通信技术进行连接,将整个带宽提高20多倍。”蓝星光域(上海)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杨一超表示,企业快速成长的这三四年里,得到了上海相关部门的专业牵引与支持,上海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也是助力企业高速成长的因素之一。

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表示,下一步,市科委将继续推动科技服务业成为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重点关注硬科技与新兴领域、高成长性的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深度孵化”“孵投联动”相关举措落地。围绕合成生物、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聚焦张江科学城、“大零号湾”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高质量孵化器和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的遴选布局。

上海还将营造更优创新环境,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服务业紧缺人才引培力度,加快培养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深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