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青年抵沪第一站参观人民城市新样貌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视频
3月28日至4月2日,为促进新加坡和上海两地青年深度互动对话、发挥青年力量加强两地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新加坡中国协会与新民晚报社合作举办“新活力,‘新’发现——新加坡青年看上海”活动。
3月29日,新加坡青年代表团开启上海活动第一站,参观人民城市新样貌。他们从杨浦滨江到长白228街坊,再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了解工业遗存活化利用和更新发展的成果和鲜活案例,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理解。
▍ 参观工人新村展示馆,新加坡青年流下眼泪
新加坡中国协会理事、青年分会会长翟梓涵是此次带领新加坡青年代表团参与中国交流的团长。据他介绍,新加坡青年代表团成员包括了新加坡高校学生、在职青年、青年企业家等,此次来到上海主要是希望与当地朋友建立起连接,方便后续开展深入交流和合作。
228街坊二楼展示馆室内陈列着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间装置唤起了翟梓涵小时候的记忆。翟梓涵小时候,家人移民至新加坡,但他小学前经常回到天津的姥姥姥爷家,他哽咽地说:“这里的老电视机、绿皮墙和我姥姥姥爷家一模一样。”他姥爷曾是电视机厂的工程师,所以他对电视机的记忆也格外深刻。看到这些展陈,翟梓涵不禁落下泪。
工人新村是新中国最具特色的住宅类型之一,也是上海城市住房建设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出于对城市记忆的留存和保护,2016年,228街坊正式开始更新改造。
除了延续当年的工人记忆,228街坊还补充加入了现代生活的功能服务设施,包括食堂、超市、理发店、花店、健身房等,将老旧社区转化成15分钟生活圈。
“我特别喜欢刚才提到的15分钟生活圈的理念。”新加坡理工学院设施管理系大三学生蔡嘉易说,“这个理念可以让整个社区更加多元化,推动社区进行高质量社交,从而提升社区凝聚力,帮助社区成员提供更加便民的服务,这是新加坡的社区中心需要学习的。”
▍ 游城市规划展示馆,学习多元化城市发展路径
接受采访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一年级学生赖文川向记者介绍,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中,自己最期待的部分便是今天的人民城市“新样貌”环节。中国的城市更新和发展经验对新加坡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如何结合新加坡当地城市特点,将中国经验运用到国家发展中,需要两国不断展开深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青年人才责任重大。
“此次来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了解到上海的发展历程,上海对于文化保留、城市更新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而首天参观,他对228街坊的更新改造印象颇深。“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央大草坪,它是一个城市良好生态的体现。建筑行业也在不断提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理念,而228街坊更新改造的方式,不仅尽可能保留了城市的一部分历史记忆,也为附近社区提供不同功能的服务。总体来说,这个项目对新加坡很多城市规划可以作为很好的借鉴。”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科学院大一学生、新加坡中国协会青年分会项目组长金赫敏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记忆传承和保护也深有感触,他9岁时随家人从中国上海搬到新加坡,每次回故乡都希望能找到熟悉的模样,对此,他十分感谢上海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