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爱上这座城市”,海派中医“圈粉”新加坡青年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体验拔火罐和刮痧的“酸爽”、亲手研磨卷制艾条、探秘耳穴诊疗……3月30日,来自新加坡的青年代表团走进上海,在海派中医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传统智慧,在申城的烟火气里读懂人文中国。
这场以中医为媒的文化对话,让东方古老医学“圈粉”新加坡青年,也勾勒出中国的鲜活模样。正如21岁的新加坡青年团成员延毅所言:“这次旅程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它既有都市的现代,也有小巷的温情;既有科技的速度,也有中医的从容。”
◇ 在历史回响中感受海派中医 ◇
步入馆前小巷,一面镌刻着古铜色浮雕的文化墙瞬间吸引了青年团的注意。浮雕上,“急公好义匾”“淞沪抗战中的热血中医”“四大家中药老字号”等场景栩栩如生,串联起海派中医百年传承的脉络。
“这里记载的不仅是医术,更是医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副馆长王海丽介绍,抗战时期上海中医界曾自发组织救护队支援前线,“急公好义”的牌匾正是民众对医者仁心的礼赞。而“丁甘仁中医专门学校”与“医界春秋”等故事,则让新加坡青年感受到海派中医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精神。
如果说历史展陈是静态的文化启蒙,那么亲手制作艾条、体验耳穴诊疗则让中医药的魅力“活”了起来。
活动中,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张国梁,现场演示拉伸疗法。作为八大伤科之首,石氏伤科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闻名。新加坡青年芮定鸿主动“求诊”:“我刚到上海小腿抽筋了,能试试吗?”张医生随即按压其阳陵泉穴,并指导拉伸技巧,短短几分钟便缓解症状。“中医穴位就像身体的‘开关’,太神奇了!”芮定鸿兴奋地说。
张国梁医生告诉青年团成员,在中医体系中,应对抽筋等肌肉问题既可通过药物调理,也能结合穴位刺激与物理拉伸。以经典方剂“芍药甘草汤”为例,仅白芍、甘草两味药泡水饮用,便能缓解肌肉痉挛。
在“穴位拍打养生法”教学中,青年团跟随中医师拍打肘窝、膝窝等部位,现场“啪啪”声此起彼伏。“这些部位是经络枢纽,适度拍打能疏通气血。”中医师解释道。一位新加坡青年笑称:“这比健身房锻炼更有趣,还能随身携带健康秘诀。”
在中医诊疗体验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赵鸣一医生为青年团展示了刮痧与拔罐疗法。针对普遍存在的肩颈疼痛问题,赵医生选取风池穴、肩井穴进行刮痧。一位新加坡青年片刻后惊喜道:“脖子轻松多了,效果太神奇了。”拔罐环节中,火罐吸附在背部的“嗡嗡”声更引得现场惊叹连连。耳穴诊疗则成为另一大“爆点”。青年们争相感受这“小小豆贴”对失眠、焦虑的调节作用。
◇ 在人文交融中看到真实的中国 ◇
除了中医体验,青年团还漫步上海里弄,探索海派中医制药过程。在雷允上药师的讲解下,药材的香气萦绕鼻尖,国家级非遗六神丸技艺的严谨令他们赞叹。“没想到经过这么复杂的过程,最后一颗药丸只有3.125毫克。”青年团成员、清华大学中国东盟协会创始人陈薇说。
在“艾条制作”工坊,雷允上中药师现场演示古法工艺:精选艾叶放入石臼,反复捶捣至绵软细腻的艾绒。“起初以为很简单,但捣艾叶需要耐心和力气。”新加坡中国协会青年团翟梓涵在尝试后感叹。经过协作,青年们将艾绒均匀铺于桑皮纸上,卷制、压实、封胶,最终完成了一支支手工艾条,“原来每一支艾条都凝聚着匠人的精气神。”
青年们手持自制的艾条,交流此行感悟。“中医不仅是治病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海派中医,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陈薇感慨道。
据了解,3月28日至4月2日,为促进中国新加坡两地青年深度互动对话、发挥青年力量加强两地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新加坡中国协会合作举办“新活力,‘新’发现——新加坡青年看上海”活动。
当天下午,青年团还走访了M50创意园与华山263老字号品牌馆。上海市工业遗存资源丰富,各个区都有不少老厂房华丽变身,与文化发生碰撞,不断擦出新的火花,原为上海春明粗纺厂的M50创意园就是其中之一。园区内完好保留了50余幢工业建筑,如今已成为艺术家、画廊和文创机构的聚集地,是上海不可错过的文化地标。
上海市友协相关负责人指出,本次活动以中医药、城市更新为媒介,让新加坡青年在互动中理解上海传承与创新的特色,也为两地合作注入新动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