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价格暴涨,走俏的“金包银”饰品是“平替”还是假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网络图
随着国际金价不断攀升,黄金饰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动辄几千几万让年轻人纷纷感叹“预算不够”!与此同时,各大直播间、电商平台,号称黄金饰品的“平替”——“金包银”饰品开始走俏。那么,“金包银”到底是金还是银?值得买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展开调查。
传统金店不产“金包银”
“金包银”热销的背后,负面评价也不断:“含金量不足”“金包银冒充足金饰品”“金包银刚买回去就掉色了”……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024年11月的检测显示:17件样品中,14件金覆盖层质量存在负偏差,最大偏差达5倍(标称0.96克,实测0.19克)。
记者走访了几家金店,都没有找到“金包银”的饰品,黄金回收机构也表示不会回收“金包银”饰品。
但是,电商平台上,“金包银”饰品十分热销,价格从几十元到1000多元不等,都是年轻人在买,尤其是100多元的金镯子,买的人特别多。“老公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收到了,很喜欢,跟纯金的一样,很有质感”“颜色特别正,跟我真金的一样,做工精细一点也看不出来”……显然,追捧“金包银”的年轻人并不看重含金量,他们对于“金包银”饰品的要求就是好看、不掉色、不变形。
记者注意到,有消费者会特意要求店家刻上“足金999”的字样。对此,一位上海国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包金到一定厚度,就测不出真假了,真正测里面就是要破坏饰品,但珠宝检测中心一般不会做破坏性检测。”
记者留意到,老凤祥不久前甚至发布公告提醒广大消费者:因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市场已出现大量“金包银”“金包金”“金包铜”等仿冒黄金饰品。近期已发生几起用仿冒黄金饰品“顶包”老凤祥旧饰品……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老凤祥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黄金首饰请到正规渠道购买,检查品牌印记、外观质量、当面复秤,索取购货凭证和权威质检标签,妥善保管饰品,不外借、不在私人作坊加工改制、维修和清洗,以防不义之人“调包”。
事实上,行业内对于界定镀金、包金、足金的含金量也是不一样的。镀金的含金量通常<1%,包金的含金量通常≥5%,足金则是≥99.9%
“现在走红的‘金包银’其实就是镀金,本质上是银,不是金。”相关行业协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话题有点敏感,因为一般品牌金店不会生产所谓的‘金包银’。在国外,也许足金未必吃香,但消费者一般也是选择K金,而不是镀金。”
也就是说,“金包银”饰品,准确来说是银镀金饰品,主要采用电镀工艺将黄金包覆在银基体表面,并非传统的包金工艺。
39%受访者认为“金包银”应低于200元
来自《中国黄金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374份有效样本中,90%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金包银”产品,但实际购买意愿极低:仅11%消费者明确愿意尝试,高达60%人群坚决拒绝购买。69%的消费者将“金包银”合理价格锚定在500元以下,其中39%认为应低于200元。但与价格期待形成反差的是,28%的拒购者因“保值性差”放弃选择,26%坚持购买纯金产品,另有17%担忧掉色、变形等质量问题。
“金包银以银为基材,表面覆盖薄层黄金,成本仅为纯金的1/10左右。视觉相似性外观与纯金首饰几乎无差别,适合朋友聚会、日常佩戴等场景需求。”上海市消保委黄金珠宝专业办提醒,“金包银”饰品的缺点是:保值性差,黄金含量极低,多数回收商拒绝回收。工费占比过高,部分商家工费占总价40%-50%,且未明确标注。质量问题频发,镀金层易磨损导致“掉色”。有些商家通过模糊“镀金”与“包金”概念误导消费者,例如,标注“足金包银”但实际为镀金,黄金层厚度不足0.5微米。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若仅追求美观且预算有限,“金包银”可作为替代品选择。如有投资或保值需求建议直接购买纯金,“金包银”无升值潜力。购买时须关注产品细节,仔细查看产品的标识,确认标签名称,如“镀金银”或“包金银”。警惕电商平台低价陷阱,避免购买未明确标注工艺(镀金或包金)的产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网络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