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三年的“阅疗”实践,立信这个“聊聊吧”为何受学生欢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以“书方子”为抓手,将阅读推广活动与大学生情绪调适、心理健康相结合,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有一个这样的“聊聊吧”。三年里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涵盖沙龙、团体及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平台。截至目前,活动已举办100余场次,参与师生近千人次,并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读红色经典·做信仰传人(第四季)”阅读活动优秀创新案例。
◆ 从线上到线下,“阅疗”实践已开展三年 ◆
3年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图书馆的熊金辉老师与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卫志红老师,两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一次电话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面对疫情后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情况,如何用更贴合学生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成为她们思考的重点。最终,她们决定以阅读为媒介,在线上开设一个名为“聊聊吧”的交流平台,希望通过引导阅读和分享阅读体会,达到“阅疗”纾解焦虑、“阅聊”越快乐的效果。
“‘聊聊吧’的成功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有着数十年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的卫志红说,“这种形式不仅找到了阅读与学生工作的结合点,更在构建有温度的师生关系、营造书香校园上实现了多部门的同频共振。”
“能产生共情的主题是‘聊聊吧’持续办下来的基础。”熊金辉介绍道。每期活动前,两位老师会根据学生需求精心设计主题,如“经历·成长”“开学那些事儿”“我与财富的关系”等。这些主题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通过阅读和讨论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
主题设计既有提前策划的“规定动作”,也有根据热点事件即兴设计的“自选动作”。如在校园招聘季,活动围绕“职场新人如何应对压力”展开讨论;在期末考试前,则以“如何缓解考试焦虑”为主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 从经典到多元,推荐书籍百余册 ◆
为了确保“聊聊吧”的深度和广度,熊金辉一直负责学校图书馆“阅读力量”主题书展的策划工作。每次活动的推荐书籍既有《必要的丧失》《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等经典心理学著作,也有《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畅销书。
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两位老师为学生推荐的书籍中有不少和专业相关的经管类图书,如《聪明的投资者》《异质的会计史》《证券分析》等,还注重与校史相结合,如为同学们推荐学校创办人潘序伦先生读过的经典著作,组织同学们共读《史海云霓——潘序伦致郭道扬书信集》,在两位前辈的往来书信中,了解中国会计史,感悟大家潜心修学的精神。截至目前,活动已推荐涵盖不同学科专业的书籍百余册。
“推荐好书的前提是老师自己要保持阅读兴趣。”熊金辉说,“我们还会邀请学院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参与推荐,确保推荐书籍的多元性和专业性。”
为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两位老师还创新性地整合了多种心理辅导技术。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读书分享交流心得,还能体验心理测试、OH卡游戏、NLP主题训练、音乐疗法等互动形式。这些新颖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帮助他们从多角度理解书籍内容,从他人分享的生活经验中获得启发。
“抬头率不高是很多活动的通病,但在‘聊聊吧’,学生们总是全神贯注。”卫志红笑着说,“关键是要找到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和氛围。”
◆ 从困惑到成长,阅读给予学生思考之旅 ◆
“阅疗”的最大效果是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并将阅读作为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会计学院2023级的杨丹回忆道,自己第一次参加“聊聊吧”是在2023年3月,主题是“爱,需要学习”。“之后我几乎一期不落,在潜移默化中缓解了对容貌的焦虑。从最初的羞涩、缺乏勇气,到现在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许天灿则用“重新遇见自己”来形容参加活动的感受。“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八字操,每一个伸展的动作都是一次与内心的对话,每一次深呼吸都是对身心的抚慰。原来认识自己、接近自己、看见自己的旅程,可以从这样简单的一个伸展开始。”
人文与艺术学院2022级袁昊栋则通过活动真切感受到了“成长的蜕变与立信的师生情”。作为从外地来到上海这座大都市的学生,最初有些自卑,怯于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是在‘聊聊吧’中不断破局,开辟自我成长的空间。”2024年暑期,在熊金辉等老师的指导下,他作为团队负责人组织的社会调研项目获得了“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也创下了学校纪录。
面对一届又一届新同学,两位老师对“聊聊吧”的发展有了新的谋划。卫志红说,首先要扩大覆盖面,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促进跨学科交流,让阅读活动进社区,与社区图书馆开展合作,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同时,她们还计划引入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使线上互动更具沉浸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