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在博物馆过节已成年轻人“标配”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国家文物局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文博场馆人气高涨。据统计,“五一”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较2024年“五一”期间参观人数增加了879.87万,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在博物馆过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选择。
据悉,陕西、江苏、浙江、河北、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省份接待观众超300万人次,其中,陕西约652万人次、江苏约531.7万人次、浙江约459万人次。这些省份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博大省,其地标性博物馆早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五一”期间,博物馆人山人海的场景,令人感到震撼。
这个长假中,上海的各大文博场馆也人潮涌动。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每天限额8000人,5天假期门票早已一抢而空,这个已持续了10个月的展览热度不减。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也达到6万余人,均创了历史新高。
可以说,国人对于博物馆的热情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涨。这也让人十分感慨,因为就在十多年前,各博物馆远未如此火爆。在那些没有“预约制”的年代,假期里各地博物馆基本上可以随到随进,而平时则人流稀疏,甚至于门庭冷落,俨然只是一座城市的“附属品”。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文博文化的持续推广和普及,一系列举措显然正在结出硕果。在很多人的心里,参观博物馆,了解一地的历史和风情,体味中华悠久文明和世界灿烂文化,不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生活的必需,是人的素养的一部分。而随着“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深入人心,几乎每个著名博物馆都推出自己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对于文创的关注,又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热情。“挤爆博物馆”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这场全民的文博普及和推广,最为受益的还属青少年一代。我们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探访时注意到,青少年普遍占到了博物馆参观人群的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七成,他们“塞满”了博物馆,在很多重器前流连,已经成为博物馆真正的主人。
2008年,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份大型抽样调查显示,76%的中小学生从未去过上海美术馆,当时这消息一经公布震惊四座。“忙于学业而没空去文博场馆”成为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这一观念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很多学校干脆把课堂搬到了博物馆、美术馆的现场,让青少年在文化氛围中成长,从小就接受历史和艺术的熏陶,他们的血液里被注入了“博物馆基因”。
应该说,“在博物馆过节”已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标配”。不过也有一些观众反映,博物馆太过“闹猛”,现场接踵摩肩,人声鼎沸,参观体验并不完美。在充分激发国民的参观热情之后,如何接住这“泼天的富贵”,更好地为观众服务,也是摆在很多著名博物馆面前的严肃课题。
博物馆的优质藏品和展览推高了观众的兴趣,而观众的蜂拥而至又反过来“倒逼”博物馆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准。如何把人流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如何完善展厅秩序,既保证平稳,又不压制观众的热情,这都是博物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提升观众的体验感,让他们一想到博物馆不是“既爱又怕”,而是心向往之,“博物馆热”才能真正地得到持续。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