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当护士被迫去当“论文达人”,“雷”就已经埋下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论文中被曝出现“男性患子宫肌瘤”。目前,医院已给予该护士记过处分、降级处理。专业医学期刊论文“男女不分”已经荒诞了,甚至还煞有介事地写出“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这样的期刊哪来这样一种“你敢写我就敢发”的“勇气”?
其实当护理人员被迫去当“论文达人”,这颗“雷”就已经埋下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不乏护理人员论文发表数量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的硬性规定。护士们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不得不挤出时间炮制论文。这种违背专业特性的考核机制,本质上是用搞学术的标准,来丈量护理工作的价值。
比论文造假更触目惊心的,是“水”论文串联的利益链。它们藏得并不深,用“定制文章”“职称”这样的关键词在各种平台上稍加搜索,就能找到代写枪手、数据造假、版面交易的完整市场。一本学术杂志,表面看是“期刊”,骨子里却成了“账本”。这些明码标价的“水刊”如同学术垃圾处理厂,只要支付百元到万元不等的“版面费”,就将漏洞百出的论文包装成“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承载着科研创新的价值,却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业标尺。从基础教育到工程科技,从医疗系统到各行各业——推动更多“用专业的事来评价专业”的制度改革,或许才是破解唯论文困局的良方。有没有一种可能,让护士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等实实在在的临床能力成为晋升依据。
净化学术生态不能止步于个案追责,昔日某演员一句“什么是知网”,无形中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查重降重”的学术军训。到了今天,学术监管部门更应像查处假冒伪劣商品那样打击论文工厂、水刊市场,重点核查论文数据真实性等核心指标,让“水刊”和造假论文失去生存土壤。
在这起闹剧里,受处分的护士既是第一责任人,也是“唯论文”制度下的受害者。学术尊严的重建,始于让每个岗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坐标系中衡量价值。毕竟,护理工作的温度,从来不在论文的字里行间,而在患者真实的生命体验之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