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一场特别的“槐”念,让文学涵养着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铁生的朋友余华”“余华的朋友铁生”,这分别是北京地坛公园里两棵国槐的认养人署名。随着认养期限截止于2025年4月30日,这两棵槐树的关注度再攀新高,网友纷纷喊话余华前来续费。其实,在被园方证实是普通游客认养,以及余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知情之前,大部分网友也猜到了真相。但他们配合着将这一场“乌龙”演下去,用戏谑的方式确认着文学的力量:那些沉进心底的文字,会在生活里泛起涟漪。
这般“冒名顶替”没有招来骂声的原因,一方面是出自对“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观念的认同,认养树木需要花费一笔费用,属于公益行为。但认养人并没有直接署自己名字,而以名人假托,是一种含蓄的表达。另一方面则是取名角度之巧妙,认养人采取同位语结构的署名方式提炼出了两位作家的真挚情谊,这一做法唤醒了“有一种友情,叫余华和铁生”的集体记忆。
有意思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余华的另一好友莫言再次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打假,摘录了五位网友分别提供的段落,并一一阐明“这些话确实不是我说的”。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冒名行为都有意义且受欢迎。
而这位认养人恰好掌握了玩梗的度,简单来说,在合时宜的地点,做了一件好事的同时,又宣扬了另一件美事。有网友锐评:“帮助余华、铁生做公益,最终受益人还是芸芸众生。”表面上看,树木因认养人的慷慨解囊而获得生机,但往深处想,每个对着认养牌会心一笑的人都得到了心灵灌溉。“我没死,全靠了友谊。”铁生的作品里常见友谊,余华不把他当残疾人看的态度,反而深深打动了他,因为这是一种平等的精神共鸣。这样的友情并不常见,如伯牙子期般令人神往。当人们看到这两棵树,仿佛就看到了文学和友谊在生活中的具象表达。
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机制,其感染力能引导读者对生活进行正向探索。比如,虽然铁生和余华阴阳相隔,但仍有不同的“铁生”和“余华”继续启迪人们。
黄莺是全国首位参加普通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盲人学生,在武汉理工大学读博期间与室友萌萌的友情被网友调侃为“余华和铁生的翻版”,只因为萌萌对待好友的风格像极了余华,她不将黄莺视为残疾人,甚至让对方去食堂给自己带饭,只不过萌萌每次都会尾随在不远处悄悄守护。
博尔赫斯说,“我写作,是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们;我写作,是为了让光阴的流逝使我安心。”这种写作观何尝不是铁生的“嘴替”?正因为铁生留下了富有深厚力量的文字,纵使斗转星移,依旧被读者想念。除了认养树木,其他生活化的纪念方法暂且不得而知,但我们不妨对类似纪念方式多一些文化宽容,因为生活是文学想象的源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