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学术评价怎能陷入“算法牢笼”?
日前,流传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消息——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上传至某常用论文AI检测系统后,被判定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高达62.88%。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片段也被判定高AI率。更有甚者,王勃《滕王阁序》的AI率竟然高达100%,变成了“AI作品”。
近年来,各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渗透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利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高校纷纷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本属应有之义。其中,用论文AI检测系统对论文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检测,是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重要举措。然而,举措的必要性却不能掩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缺陷和机制短板。
当前,多数AI检测系统主要通过词汇集中度、句式流畅度、用词习惯等统计特征分析论文内容是否由AI生成。基于这一逻辑,很容易将《荷塘月色》的凝练语言、《滕王阁序》的骈文韵律视作套路化、模式化写作,从而做出高AI率的判定。无独有偶,不少学生吐槽,自己遵循学术规范辛辛苦苦码出来的论文也被标记成高AI率,结果不得不删减精彩段落,甚至用故意“写笨”的方式过关。而经过一番折腾,论文变得语句生硬,缺乏可读性。
严查论文AI率,原本是为了杜绝学术不端,现在却成了扼杀原创、折腾学生的“算法牢笼”,这无疑是走到了反面。更糟糕的是,AI率检测一方面可能将《荷塘月色》这样的原创作品误判为AI生成,另一方面,当个别学生摸准论文检测系统的“脾性”,把自己东拼西凑的论文巧妙加工,又能成功地“骗”过AI,成为漏网之鱼。这反而鼓励了投机取巧。
凡此种种说明,以当前的AI率检测技术,尚不足以担当学术论文的“判官”。它充其量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为老师打打下手,提供参考。事实上,大多数高校对论文AI率过高的处理方式,也是要求学生修改,而不是直接视作学术不端加以处罚。可见,对AI率检测工具的缺陷高校是有所认识的。既然如此,就更应直面学生的困惑。例如,有学生认为AI率检测要付费,是一笔负担;有学生实在搞不定,被迫花钱找高手降低AI率。这些问题都应妥善解决。
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自己要善用AI。我们经常告诫青年学子,人工智能是人类发明的工具,要为人类所用,而不能反过来依附于工具,丧失自主性。那么在论文规范方面,又岂能滥用AI,将“生杀大权”交予AI检测系统呢?在人工智能时代守护学术本真,必须坚守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会思考、有灵魂的人,而不是训练规避算法的“技术囚徒”。让技术回归工具理性,让教育重拾人文初心,这或许是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密钥。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