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与上海共“青”?90后创业者们谈上海这座青年之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范彦萍/文 郭容/图、视频
在上海这座创新之城,青年创业者正以科技为笔、梦想为墨,书写与城市共成长的篇章。从AI生物医药到脑机接口,从医疗新材料到工业4.0智造,他们扎根上海的开放生态与政策沃土,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脉搏。
何为与上海共“青”?政策扶持、资源赋能、场景开放,成为他们突破技术壁垒的“隐形推手”;而青年人的锐意创新,也为上海迈向全球科创中心注入鲜活力量。立足上海,不仅是时代给予青年创业者的机遇,更是一份共同塑造未来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一场“城市托举青年追梦,青年反哺城市升级”的双向奔赴,更是新时代青年与城市共生的最佳注脚。
曹玄烨:AI赋能生物医药,浦东热土孕育创新创业平台
上海玄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曹玄烨的背景横跨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领域,1994年出生的他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就读于贝勒医学院,曾在安德森癌症中心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青年创业者,返沪创业的曹玄烨也有着浓浓的上海情结。最终他将公司落地在了浦东。“我成长的过程,恰逢浦东大开发的浪潮。彼时的浦东,处处涌动着朝气与活力,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勾勒出未来的轮廓。从小学、初中、高中,到步入大学校门,我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几乎都与浦东的发展节奏同步。从最初的一隅农田,到张江科学城、临港新城的崛起,可以说,我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这场城市跃迁的参与者。”
在曹玄烨看来,浦东,乃至上海的发展,从最初的贸易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到如今全面迈入高科技主导的阶段,不仅是城市空间的拓展,更是在向人类文明的高地持续攀登。对青年而言,这座城市的每一步跃升,都是一次关于可能性的启迪。“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领域,是关乎人类健康、延续生命的关键阵地。从细菌感染无药可医,到如今多种癌症逐步可治,现代生命科学在短短数十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正如上海的发展轨迹,不仅迅猛,更沉淀出丰硕成果。在张江科学城,创新药物、新型疗法、人工智能与多组学融合的研究不断涌现,青年科研工作者在这片热土上持续迸发着光芒。”
“未来的生命科学仍面临众多难题亟待攻克。”曹玄烨认为,这个时代的青年愿与城市同频共振、勇敢探索,在浦东这片创新高地上,敢想敢做、敢闯敢拼,不断推动科技前沿的发展。而这座城市,也在持续给予青年追梦的舞台与力量。“可以坚信,只要上海这座青年之城始终保持开放、包容与进取之心,不断鼓励青年投身最前沿的科技与学术探索,就必将屹立于全球科技发展的浪潮之巅。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正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李小鹏:脑机接口突破太空边界,上海生态托举“星辰大海”
作为90后科技创业者代表,李小鹏的创业故事以脑机接口技术为纽带,生动诠释了青年与上海这座创新之城的“双向奔赴”。
在上海市“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政策扶持下,他创立的脑鹰生物科技完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企业入选首批孵化名单即获2000万元建设经费及连续三年运营支持,其自主研发的“空-地同步光学刺激-采集系统”填补国际空白,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60%。
立足上海,青年创业者的目光延伸到宇宙的边界。作为脑鹰生物科技首席技术官,李小鹏带领团队构建全球首个太空级脑机接口技术体系。创始团队由上海交通大学神经工程专家、航天系统工程师及AI算法极客等20人组成,突破传统技术路径,建立国内首个太空级脑机接口验证平台,深度参与国家地球外太空科研站建设,完成航天员与智能机器人集群的意念协同作业验证。通过“技术授权+场景订阅”双轮驱动,已与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脑科学中心等形成产业共同体,共同推进中国脑计划的实施。
另一方面,城市对青年的托举终将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回响。脑鹰生物将航天级技术转化为孤独症治疗系统,已为200余名患者提供精准诊疗,该成果不仅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工博会获工信部评价,更通过“星星的孩子计划”实现技术普惠。
展望未来,这位青年科学家与上海的“共生关系”愈发紧密。他计划三年内实现航天员意念控制外骨骼系统在轨验证,这与上海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同频共振。在上海市“春申金字塔人才计划”保障下,其团队得以专注研发。
谈及上海的创新生态,李小鹏将其比喻为“双向赋能的马拉松”:“在这场持久的比赛中,我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站在上海构建的天地一体化创新生态里,让脑科学突破既能探索宇宙奥秘,又能治愈地球病患。”
黄晶焕:创新材料革新外科场景,上海速度加速成果转化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博士出身的医疗创业者,黄晶焕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介绍了他的创业历程:“我的创业基因深植于外科临床实践。传统缝线与吻合器虽是临床标配,但组织损伤与粘连风险始终是难以回避的痛点。”
十年磨一剑,黄晶焕和他的团队专注生物材料研发,最终成功将水凝胶技术转化为可湿性黏附的创新产品。这款材料能在湿润环境下实现高强度黏附,理论上可覆盖80%以上的手术闭合场景,这标志着伤口管理方式的革新性跨越。
医疗器械行业的高准入门槛,让研发注册周期成为创新企业的重大挑战。谈及成果转化过程,黄晶焕特别强调政策扶持的关键作用:“上海政府部门构建的扶持体系,从政策解读到审批加速,为我们这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了全周期助力。这种政企协同机制,让前沿技术得以更快完成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跨越。”
关于未来布局,黄晶焕说:“当前首款产品已实现体表应用突破,但这只是起点。我们正聚焦体内高精尖领域攻坚,未来将向主动脉、心脏等复杂解剖区域延伸,构建覆盖多器官系统的水凝胶技术平台。这个过程中,我们持续深化与头部三甲医院的产学研合作,让临床需求真正驱动技术迭代。”
卢俊威:工业4.0世赛金牌教练,技能人才筑基智能制造
现任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工业4.0”世赛基地的00后教练卢俊威是从技师学院走出的杰出青年技能人才,他和搭档谢辉铉曾斩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4.0项目金牌,他们还荣获了全场最高荣誉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上海作为中国制造业与创新科技的重要阵地,一直走在工业智能化与数字转型的前沿。而卢俊威选择的“工业4.0”正是未来制造业的核心领域,融合了智能制造、数据通信、网络安全等前沿技术。这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更是与上海这座“智能制造之都”的脉搏同频共振。
从技校学生到世界冠军,他的每一次突破,都映射着上海在高端制造与技能创新上的不断进步;他所取得的荣誉,也为上海在世界技能版图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卢俊威深知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他积极投身于技能教育一线,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工业4.0人才。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最新的工业技术,还学会了应对复杂生产环境的灵活应变能力。他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在上海市职业技能选拔赛上屡获佳绩,助力上海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崛起。他认为,只有让更多青年掌握先进技术,才能让上海的制造业始终站在世界前沿。
卢俊威不仅仅停留在自身发展上,更希望以技能为纽带,带动更多青年走上高技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他加入“松江工匠学院”,担任导师,面向中小学生传授工业4.0的知识与经验,为上海的人才蓄水池注入新鲜活力。他常说:“技能是靠一点一滴磨出来的,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找到热爱的方向,全力以赴去钻研,未来一定会更好。”卢俊威希望,能将自己在世界赛场上的经验与技术传递给更多年轻人,让他们与上海一同成长,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谈及未来的计划,卢俊威表示,自己将继续扎根上海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壤,以更高的标准培养青年技能人才,推动“工业4.0”技术在产业中的深度应用。“作为一名年轻的职业教育者,我希望更多的青年学子敢于挑战、乐于钻研、精于技能,以个人成长助力城市进步,共同绘就上海在全球工业版图上的智能制造蓝图。”
陈都: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沃土
“以上海为支点,链接全球。”这是礼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都对这座城市的深刻体会。对她而言,上海最令人振奋的,并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更是其所构建的“全球智慧、本土创新”的独特生态系统,为青年科技创业者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成长平台。
作为一位专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青年创业者,陈都在上海实现了“扎根本土、拥抱全球”的科研愿景。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长期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保持合作,通过分享前沿生命科学研究,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推动抗衰行业朝着规范化与系统化发展,为更广泛人群带来切实健康体验。
同时,上海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中西融合的沃土。陈都的团队由多位具有国际背景的科学家组成,并与国内本土顶尖高校深度协作,在细胞再生与长寿科技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公司旗下品牌更是因此成为国内生命抗衰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成长型企业之一,已成功实现从0到亿级营收的跨越。
在她看来,上海不仅是青年科研人的起点,更是链接全球、参与标准制定的高地。通过进博会、世界顶尖科研论坛等各大平台,她的团队得以将原创科研成果与全球科技领袖展开对话,参与重塑国际抗衰老研究的新范式。
“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从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彼此成就。”陈都表示,“与上海共青”,不仅是时代给予青年创业者的机遇,更是一份共同塑造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杜心童:以爱为桥,与上海共筑语言康复新未来
大学时期在少儿培训机构的实习经历,让95后创业者杜心童第一次直面语言障碍儿童的困境。面对唇腭裂女孩磕绊的发音,她暗下决心:“要为这些‘折翼天使’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联合播音主持、语言学专业志愿者,她跑遍西安唇腭裂诊疗医院,创立“倾音”公益项目,大学期间培训超千名志愿者,服务1200名患儿。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每个语言障碍孩子背后,都是一个亟待被听见的家庭。”
几年下来,儿语工坊的规模越做越大,目前,已在全国拥有20多家门店,在上海共有4家门店。据介绍,在线下,儿语工坊累计帮助7000多名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儿童顺利康复,在家长群体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帮助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我的梦想就是让他们能够好好说出自己的梦想。”杜心童说道,“能看到我的‘孩子’们流利地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我感到十分欣慰。”
她的创业轨迹,恰是青年与城市共生共荣的鲜活注脚——上海以政策沃土滋养创新萌芽,青年以技术温度反哺城市人文,共同谱写“双向奔赴”的成长篇章。
在杜心童看来,上海与青年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命运共同体”。“城市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底气。”她以技术为纽带,让语言康复服务覆盖全国14万家庭,通过“星星的孩子计划”为200余名自闭症儿童提供精准诊疗。这种“双向奔赴”,正如她所言:“青年创业者用创新回应城市需求,城市以开放生态托举青年梦想,这才是上海长青的密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范彦萍/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