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轻人做饭这件小事
图片由AI生成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李肇/图片设计
“漂亮饭”“黑暗料理”“液断”……这些年,年轻人创造了一系列饮食新词,多与食物质量、价格或减肥方式相关,大抵是为了彰显个性和自我解嘲,从中迸发出生动的生活哲学。
有人食不求甘,他们自制简单饭菜,在各大外卖平台商战中坐收渔利,甚至不介意饱受诟病的“拼好饭”,其中一部分实属囊中羞涩的无奈之举,但亦不乏出自朴素的生活态度;有人食不厌精,他们为了找到心仪餐厅而频做攻略,精选食材照食谱一步步细心烹饪,在自谋口福这件事上充满了干劲,当然也不见得他们个个阔绰,只是发自内心觉得吃是人生少数乐事之一。无论是自己做饭还是下馆子,抑或购买上门做饭的服务,面对吃的态度几何,正是年轻人生活哲学的缩影。
后者所代表的精致派在历代文人身上尽显,毕竟还要数他们最能夸夸其谈。“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张爱玲是公认擅长写吃的,不仅食物出现频率高,还能信手用庖厨之事作比,比如形容一个人嘴唇厚,她刻薄却又巧妙地写道,“切切倒有一大碟子。”而现在经常在社交平台见到年轻人隔着字里行间,想象着张爱玲在文中自行翻译的“黛文郡奶油”“司空”等点心,要么按图索骥,要么研究方子复刻,实属生活雅事一桩。还有这两年的畅销小说《油炸绿番茄》,点题的是书中咖啡馆的招牌菜,文中并没有多费笔墨,作者却在故事结束后,特意附录了该菜式做法,年轻人掩卷后走进厨房,尝试模仿了一番。
吃始于口腹,却容易在脑际盘旋。愿意花心思动手做饭或是仔细辨味的人,不消说对生活都是心存积极态度的。林语堂也将吃视为生活艺术,他在《生活的艺术》里说,“人世间倘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行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并大方谈论中国、英国、法国等国对待饮食的态度,由此得出不同的人生哲理。他也曾开玩笑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里需要有个中国厨子,该幽默广为流传。
当然,并不是说简单随意的饮食所代表的态度消极,这亦是快节奏生活的对策,饮食所能窥见的生活态度不过一二。只不过,色香味俱全的饮食直接丰富着人们的通感体验,是一种张扬的快乐。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健康和适量都应该是前提,今年三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所以还是要遵守为好。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李肇/图片设计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