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琐的买汰烧,一剂治愈的药,感受当下的具体,品尝生活的甘味
2025-05-18 生活

木青和朋友一起做的中秋餐。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受访者/图

当做饭时,我们究竟在做些什么?在菜市场里流连忘返,于厨房里感受食材的触感……做饭这一议题,是生活中最日常不过的一环,有人嫌麻烦,有人却甘之如饴。“做饭是一种治愈”“菜市场漫游者”等标签在网络平台上的浏览量超千万,发帖近十万。吃饭这件事,看似很小,却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关注。以买菜和做饭为引子,这些年轻人细心地品尝着生活的甘味。

做一顿好饭,成为日常的一环

“以前蒸蛋总蒸不好,有天发现加温水去调,盖上保鲜膜蒸,百蒸百灵。”26岁的木青说。这是她记录自己做饭的第三年,相册里已有近千张做饭照片。从家常的蒸蛋,到自调的酒水,各式各样的好菜都有,如今做一顿好饭,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每次做完,她都会给它们精心留影,拍下装饰了枸杞和兰州百合的蒸蛋、镶嵌一片柠檬的酒杯,入了肚子的饭被一张张影像不断“反刍”。

不知从何时开始,90后郑旭不再喜欢去外面交际应酬,而是喜欢待在家沉浸式做饭。自己熬蓝莓酱,做各种甜点,做完摆一个漂亮盘子,拍照分享到朋友圈。“五月初的时候,我第一次尝试做了松饼,松饼有鸡蛋和牛奶的香味,口感松软,吃的时候十分满足。”她说。从选菜品到加工处理,从做饭、吃饭到收拾厨房,她从中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治愈感。

郑旭做的松饼像模像样。

和郑旭类似,今年一月开始独居生活之后,大学老师高黎思经常踏入厨房,并且迷上了自己买菜做饭:“一开始我做饭还有些不稳定,经常是味道咸了、肉炒得太老,状况百出。时间长了,厨艺就稳定了。”她挑战家常小炒,技艺纯熟以后,又试着给自己上难度,来一道红烧鱼、卤肉饭或煲仔饭。“我原本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刷外卖软件,现在变成了刷做饭帖子,想着第二天做什么,安排什么食材。”她笑道。

在蔬菜迷宫,体会生活的实感

做饭的乐趣在哪里?“当然是去菜市场买菜。”24岁的罗荣彦脱口而出。第一次走进浦东新区的上钢集贸市场,是为了寻找一种在超市里买不到的食材,结果到了菜场,她有种走入蔬菜迷宫般的错觉。一捆捆叫不出名字的绿叶菜、红彤彤的番茄,它们堆在一起,杂乱又美丽,经过上海爷叔和阿姨身边,总有几句上海方言溜进耳朵里。

超市崛起的当下,菜市场正成为一个有烟火气的地方,吸引着许多年轻人成为一名“菜市场漫游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黎思如此形容小区附近的菜场。品质极好的黄牛肉,或是刚从农田带来的新鲜蔬菜,一切都可以溯源,回归到食材的起点。有一阵子,她沉迷于买菜,每天不带点东西回家就不舒服。

逛菜场让热爱做饭的年轻人找到了不少乐趣。

沾了泥土的萝卜、浇了水后湿漉漉的荠菜……在菜市场,摘好的蔬菜不是放在盒子里,被保鲜膜包好,或贴上标签写好价格,而是带着略微的泥沙,放入篮筐或塑料袋里,亲昵地和其他蔬菜挤在一起。罗荣彦逛菜市场,很喜欢观察新鲜蔬菜。告别了明净整洁的超市,原来食物还有另一种样貌:“蔬菜不只是我在线上看到的待选图片,或是用保鲜膜裹着的商品,它和自然相连接。”

尽管叫盒马外送也很方便,郑旭却更愿意自己去菜市场:“线上的货比三家十分耗精气神,又为了凑满49元免配送费购买许多不想要的食物,不知不觉间就陷入消费陷阱。”但到了线下的菜市场,购买食材成了件更自在的事,切身感受菜品的新鲜度、挑选喜欢的东西,洗去在都市上班的疲惫,“菜市场里,很多摊贩愿意和人聊天,聊着聊着,就会送点葱或辣椒,熟悉以后,还会推荐品质好的蔬菜。”她说。和菜摊老板面对面聊天、沟通,收获的不仅是蔬菜,还有丰富的人情味。

在烹饪间,他们感受世界韵味

木青站在厨房里,离开手机,将五感聚焦于眼前的一切,她为做饭而感到幸福:“做饭时五感都打开,身体本身和世界接触面越大,存在感就越强。”油炸食物的声音像下大雨的夜晚,看见食物的摆盘,摸到带着黏液的鱼鳞,闻见炸鱼丸的飘香……她生动地形容着做饭时的一切,将世界浓缩为一个小小的厨房。以最大的五感去感受当下,做饭这件事让她心中充盈而安心,真实感受到自己和世界的触碰。

郑旭熬蓝莓酱。

从菜市场买菜回家,做一顿好饭代替外卖,和新鲜食材相接触,体会自然的本味。“一罐150克的蓝莓酱要15元,于是我自己在楼下买了两盒15元的蓝莓,不仅没有添加剂,也更加实惠。”郑旭说。将蓝莓和白糖拌在一起碾压,放入不粘锅中,用小火慢熬、收汁,把成熟的果实变成热气腾腾、冒着泡的果酱,她觉得很有意义:“以前喜欢拍照找漂亮饭吃,久而久之发现意义不大,何必为了出片而出片?我自己也可以完成。”

做饭的“战线”通常需要拉得很长,但这段漫长的时间,郑旭视之为一种治愈,从开始买菜到收拾厨房,动辄需要几小时,但她享受这份独处。平日里,高黎思需要面对繁忙的科研工作,而在做饭这段时间,她完全沉浸其中,缓解自己的压力:“每天做饭给我带来了不少快乐,觉得是逃离了我枯燥的工作。”

罗荣彦也有相同感受,她的工作需要和很多人对接,这让她的工作时间通常变成被切割的碎片。下班回家后只要得闲,她很愿意放下手机,走进菜场,回到厨房,将全身心交给锅碗瓢盆,感受从锅内传来的热度:“很多人觉得做饭很累,但于我而言并非如此。在我做厨子的过程里,世界完全安静下来,只有我的呼吸和切菜、烧水的声音,是一段不被打扰的深度体验,就像一场冥想。”

木青自制的饮料。

用一顿饭,掌控人生最小单位

买菜做饭是一件琐碎的日常,但去完成它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吃。有人从做饭这件事上感受到时间被分走的焦虑,但也有年轻人感觉到美好的情感。“对我而言,做饭感受到了对人生的掌控感。一次认真而具体的做饭过程,就是掌控人生的最小单位。”木青认真地说。生活有时令她焦躁和情绪化,在厨房里,却实实在在地感受着具体的一切,那是一种扎根于具体生活的力量。“在意识到真实的感受后,我那种由情绪带起来的空洞,会一点点回收,最终回归平静的自己。”她形容。

听起来很玄妙,但这种感受并非只有她一人所有。“在我发现自己做饭做得不错后,我也越来越有成就感,就像在完成闯关游戏。”高黎思说。每天安排自己吃什么,像是在玩过家家,没人去评价和干涉,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让她觉得很开心。买新鲜的食材、计划着把它们尽快消耗掉,吃完饭后戴上橡胶手套,把用过的厨具用热水洗好,把灶台桌子的边边角角擦干净,这种重复、有规律的事很难在她生活中持续,却因为做饭,变成了一种日常。“做饭给我带来了好好生活的平静感。”她说。

“食物永远不会欺骗你,它照顾你的胃,也照顾你的心。”木青说。通过做饭这种方式,这群年轻人和生活连接起来,去感受自己的存在。去年中秋节,木青和室友一起吃饭,自己做了螃蟹、口蘑虾,因为喜欢电影《小森林》,还复刻了里面的饭团。

木青亲手烹饪的菜饭引人食指大动。

而食物的这种美好,还会随着个人的流动而传递。郑旭带着自己做的蓝莓酱,来到办公室,一一分给同事。她悄声述说其中的“小心机”:“分享美食,也是拉近和他人关系的契机:给年轻的同事,关系会更融洽;给年长的同事,更好请教工作。”

罗荣彦将做饭归结于“我的个人史”。以每日的食材为线索,买菜、做饭,她和周遭的一切都发生着关系。尽管这些关系看似无痕,却以无形的记忆、味蕾与流通至胃的食物,日复一日地保留了下来,并不断塑形和书写着她本人:“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里,马赛尔以一片玛德琳蛋糕回忆起旧日往事,此刻的我也是一样,今日帆布包里被我带回家烹饪和品尝的食物,终将成为多年后我自己的一部分。”

又或者不那么长远,吃饭只是在今日,而感受,也是为了品尝宁静的当下。就像木青在社交平台书写的做饭感言一样,做饭只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体悟:“能有力气为自己好好做一道菜,生活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