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出圈,让AI成为必修课
2025-05-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人工智能时代会如何影响未来的教育和科技传播?2025上海科技节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这样的议题成为多位与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认为,AI应该成为中小学和高校的必修课。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曾小勤教授则表示,要让科学家主动出圈,大学更应与城市共育科普生态。

蒲慕明:科学公民需要具备AI的能力

“人工智能到来后,我们的职业在未来数十年之内将面临巨大变迁。”在主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列举了一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针对欧美国家职业未来变化所做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份报告预测,到2030年,20%-30%的职业将被AI取代或实现自动化,欧美国家有1.2亿职业需要转型,包括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等重复性高的工作,生成式AI对客户运营、营销、软件工程等职业的影响也很大。到2045年,50%的职业将被AI取代。 

另一份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到2050年,发达经济体60%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AI的影响,其中一半会被直接替代,另一半则通过人机协作的模式提升效率。从长期趋势来看,到2050年,通用人工智能使得90%以上的职业可能会被重构,但具体的时间仍然存在争议。

“我个人的结论是,未来数十年,不会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教育内容和模式的变革。”蒲慕明表示。 

对于教育来说,传统教育的“授业”,重视的是专业教育,即学一个行业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现在要改成通用技能教育。“老师要从教授知识转变成传授给学生自我学习求知的能力,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解答问题。”AI时代,教师的功能从教育的主导地位转向辅助地位,教材会越来越多样化,使用新的辅助教材、新型互动慕课、虚拟现实技术,将是未来可以预见的教育模式变革。

另一个变化则是中小学和高校的课程——AI应该成为同语文、数学一样的基础必修课。个性化的教育尤其重要,AI会让教育因人而异得以实现。 

蒲慕明表示,在AI时代,科普教育应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可以适应新的环境、实现职业转型。科普工作是科学家回报社会最直接的方式,而什么才是最好的科普切入点?他认为,质疑、讨论公众关注的科学问题,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做科普,能够引起大众的兴趣。

“AI时代不缺乏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甚至是泛滥的而非缺少的。科普不应仅仅只是提供材料和信息,而是从专家的角度帮助公众获得较准确的信息,培育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公民。”他表示,科学公民在未来需要具备AI的能力,有辨伪的能力,能助力引导、管控AI发展的机制,使AI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曾小勤:要让科学家主动出圈 

“要让科学家主动出圈,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主动走到聚光灯下,走入大众视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在2025上海科技节科技传播大会上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传播科技就是传播知识的火种。曾小勤的科研生涯是从一粒微小的材料种子开始的,他研究的是先进镁合金的智能设计,这是轻量化、强韧化、绿色化的理想材料。“每当我向青少年讲述如何用算法预测一个尚未诞生的材料,他们眼中的光亮总让我意识到,原来科技传播不是科研之外的事情,而是科研之中的升级。” 

曾小勤认为,科技传播的本质是与未来的人才共赢,在高校里做科研是在拓荒,而在高校里做科普是在育人,传播什么样的科技创新故事,就会影响什么样的拔尖人才。“你传播的是钱学森航空救国科技报国的故事,培育出来的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的新时代青年;你传播的是黄旭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坚守,培养的就是胸怀‘国之大者’的科技工作者;你传播的是王振义攻克白血病的故事,吸引来的就是关爱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守护者。”他说:“我们种下怎样的科学故事,就决定了10年、20年后是否会成长出一代真正与祖国同向同行的科学家。” 

在上海交通大学,不仅有校长、院士获得科普杰出人物奖,也有23位青年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一对一指导推进中小学的科创工作。曾小勤说,做科普不能只为发表,更要为启发。真正的科技传播不应停留于知识搬运,而要做科学思维的播种机。而作为大学,更应与城市共育科普生态。 

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小勤介绍说,2027年,上海交通大学将代表上海市承办第十九届国际科技传播学会年会,并计划于当年发布人类科技传播发展报告,提出科技传播的中国倡议。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这一科技传播大会,也是20年以来该会再次于亚洲地区召开。

“能争取到这次大会在上海召开,体现了上海在科技创新、科技传播方面的实力,在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方面的成果。”曾小勤表示,上海正在构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吸引更多人来参与,不仅要有科学家、工程师,也要有市民、青少年的参与。“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会,拉近科学与普通老百姓生活之间的距离,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科技传播,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