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不卖只换?这届年轻人免费送手作为哪般
2025-05-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用我的胸针换你的簪花,以我的钩织换你的手绘珠……最近,一种独特的分享方式在年轻人间流行起来。他们以交换自制手工代替付费购买,实现了不出售,只交换。一个个邮寄出去的快递盒、不同种类的手工,“手作互换”“手作换万物”,让免费的艺术流动起来。

互换成风潮,不找买家找同好

“互换手作吗?发饰、螺钿珍珠手作互换。”几天前,95后女孩君芝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帖子,晒出了自己做的发饰和簪花,很快,评论区热闹起来,许多感兴趣的年轻人在评论区留言:“蹲蹲,我有天然石川珠编绳”“我有手串手链、穿戴甲、发卡发圈……”

君芝换到的手工品

一股手作互换的风潮,正在社交平台上兴起。小红书上,“手作互换”浏览量近2000万,拥有78万讨论量,“手作换万物”浏览量有477万,发帖超30万。在这些话题下,许多年轻人发帖秀出自己做的钩织包、耳环、刺绣小物,却不是为了寻找买家,而是寻找能“交换”的同好们,互相交换自制手工制品。

“我换到过棒针作品、热缩花、手绘珠……全都是别人独一无二的作品,现在成了我的收藏。”23岁的李清清做手工完全出于兴趣。从钩织、缠花到黏土娃头,她乐此不疲。说到是否会买卖,她很坚决地说:“我没想过卖,只想换出去。”

李清清的自制手工品

换独家手作,交换彼此擅长点

对李清清而言,手工具有独特的魅力。一个黏土娃头,脱模晒干两天,上妆、封层、装饰,“不算风干和封层晾干的时间,我一个做下来差不多两到三个小时。”李清清说。正因自己做,她尤其能体会互换手作的魅力:“现在生活节奏快,流水线商品太多,反而付出了时间成本的、亲手做的物件藏着独特的心意,用自己熬夜缝做的黏土娃头,换到别人花了好几天钩的钩织包,就像在和同频的灵魂对话。”

买手工、做手工有乐趣,但互换手工,是为了享受双倍的乐趣。在社交平台上,00后梦雅晒出自己做的恰帕狗包包、小熊中秋月饼,技巧十分纯熟。几年前,为了给闺蜜做个手工包,她开始接触钩针,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成了个钩针爱好者。但不同于她的编织技术,对于如刺绣等技术,她完全是个“门外汉”。“我就把自己擅长的手工和别人擅长的交换,比如用手作包换自制的珍珠项链。”她说。这种快乐,比买来的要持久许多。

梦雅的自制手工品

“换来的手工作品就是打开别人送来的灵感,这种灵感并非商品可以比较。”24岁的周芬贤总结说。她做钩织已经三年,家里堆满了各种钩织包和娃娃挂件。“刚开始每做一个都兴奋得不得了,但做到后来,审美疲劳就来了。”她笑着说。为了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一点“新鲜空气”,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寻找可以互换的对象。她换到过做工细腻的钩织包,也换到过自己从未尝试的穿戴甲,“我会收藏居多,有些也会带出去。”她说。

不仅是手作,用交换治愈彼此

手工爱好者们自制的钥匙圈装饰品,搭配自己制作的针织包,这是周芬贤的出街搭配。这一款搭配,带出门去,没有任何撞款几率。在互换手工中,她感受到了独一无二的乐趣:“以往去买品牌的东西,难免会撞款,但现在我的东西来自个人,很不一样,是属于我的标签。”

换出去自制手作,再收获赞美,这回馈人极强的成就感。“好看死了”“超级喜欢”“谢谢姐妹”……每次换出去以后,各种各样的感谢总会出现在李清清的私信里,有人主动提出还要再换,问她想要什么,有人惊叹她给的东西诚意十足。“目前我得到的反馈都很好。”李清清说。在一次次的互换中,手作人建立起对自己作品的信心,在得到换来的手作的同时,也收获满满的“情绪价值”。

互换的不仅是手工作品,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去年我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情况不太理想,我的心情比较颓丧,当时正好和一个同好约换一条链子。收到礼物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傻了,拿到了一个巨大的快递盒。”李清清回忆一次让自己难忘的交换经历。打开盒子,除了约定好的项链,还有可爱的贴纸、书签,它们把盒子塞得很满。那一刻,李清清的沮丧一扫而空,被这份友善治愈了心情。

在反复的寄出与接收之间,手作交换逐渐变成了一种联结方式,串起了素未谋面的友谊。“我最开始用手串换别人的杯垫,因为感冒,比约定的时间晚寄了几天。结果对方不仅没催我,还在回寄时送给我两包补气血的药。”梦雅说。因为两人都是新手妈妈,经历相似,彼此理解,还加了微信。

心意要甄别,美好值得去尝试

并非所有的互换经历都是成功的,以换代买,也就意味着和他人的联系占据很大一部分,而非一般商品的钱货两清。在手作互换的过程中,有美好,也有糟心事。“有人会用她不用的垃圾来换你有用的东西,还有人把用过发霉的玩偶或者起球的拿来互换。”说到这些事,小红书网友“甜栗果”仍耿耿于怀。由于互换是双方自愿,也没有条款约束,互换起来“全凭良心”,这可能造成一方的用心,另一方却不珍惜,心意被浪费。

搜索“手作互换 避雷”,讨论确实不少。收到货是坏的,但联系人不回消息、自己精心包装送满满一盒,但对方敷衍给的次品……不涉及金钱,单纯是心意和心意的碰撞,但也会因为“免费”,引起许多摩擦和争议。李清清坦言,她会担心交换方不喜欢或不好好对待自己花了心血的手工制品,琢磨出了一套交换前的观察技巧:“在交换前要看对方的主页,仔细甄别判断,比如没有发过帖子的,我一律不会换。”

“我已经着手做了,但对方突然要求我改版,在免费的情况下,改了一次又一次。”梦雅也回忆交换中的不愉快。因为对方的要求,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改急了,她也有过想收费的想法,毕竟对方已表现得像个买家。说到底,在手工互换只是消遣娱乐的情况下,彼此商议的界限在哪里,仍然很模糊。

互换好处多,感受文化的传递

“从手工制作角度来看,通常人们选择做手工是出于内心的兴趣和热爱,这种内在动机驱使他们主动投入,更易在过程中体验到心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海超表示。在她看来,“手工换万物”“手作互换”,实际上满足了年轻人的新奇和探索心理。年轻人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手工制品,拓宽视野,体验不同的手工技艺和文化,激发对新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手工制作的成果是个人努力的体现,完成一件作品能获得即时满足感,激活大脑奖赏回路。通过手工制作,年轻人在创造中确认自我价值,而以手工互换的形式,作品得到他人认可时,个人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会增加。”她说道。

而从交换行为角度来看,手工交换为年轻人提供了社交平台,基于共同的手工兴趣,大家彼此更容易建立起情感联结。对于手作互换中可能会发生的不愉快,她建议,年轻人可以主动进行选择和挑选,尝试以手工互换为媒介,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非单纯换物品的人,既满足社交需求,也能在交换中感受“匠人语言”带来的文化传递。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