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译”路生花做“文化摆渡人”,这名05后摘得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金奖
2025-05-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俞文迪新近斩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成长赛道高教组金奖‍。就在记者约专访报道的时候,他正在为第二天“华东理工大学2025榜样盛典颁奖仪式”进行彩排。

这名学业优秀的05后,虽然才大二,但实习经历已经“一厚沓”。然而,此次能拿到成长赛道的金奖,远没有表面那么一帆风顺,甚至一开始他还有着连投近70份简历都石沉大海的惨痛过往。不过,强者从不抱怨环境,俞文迪在拒绝中寻找到答案——“译”路生花,当“文化摆渡人”。俞文迪坚信,外语人的价值不在于与AI比拼速度,而在于做技术无法替代的事。在他心底,这份蜕变远比金奖本身更珍贵。

当译“妖怪”时就不能只译“妖怪”

近日,由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颁奖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俞文迪的职业规划何以打动专业评委和朋辈心选团?答案藏在这场跨越两年的蜕变中。

俞文迪很早就开始了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思考。初入华理,大一的他,就满怀热情地投递了数十份实习简历,包括外语、产品、新媒体运营等各类岗位,但却接连收到婉拒邮件。每次打开邮箱看到“感谢投递”的模板回复,这让他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

“一腔热情VS拒信无声堆积,我这才真切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我看到AI翻译系统在短短数年间实现质的飞跃,当目睹机器翻译逐渐渗透到专业领域,我不禁开始思考:一个工科名校的文科生,该何去何从?”俞文迪回想起自己早早行动起来的动因。

在理工见长的校园里,他时常被问到:现在AI翻译这么厉害,学外语还有什么用?直到遇见学校当年举办的简历大赛。大一的他,以学习为目的,主动报名参赛。赛后,他更加充分地意识到,简历里只有大学英语四级和专业课成绩过于单薄,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提早准备,增加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于是,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求实习机会。

在投递出约70份简历后,他的第一份实习在久游网解锁。本地化总监的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当你翻译“妖怪”时,就不能只是翻译“妖怪”,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对应词”,而是要在西方玩家脑海中重建一个东方奇幻世界。

这句话让他顿悟。原来,优秀的翻译,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架设理解的桥梁。于是,俞文迪用“Devourer”(吞噬者)替换传统意义上的“monster”,这背后就借用了玩家熟悉的Boss命名逻辑。

“语言专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我们比AI更懂得如何让文化破壁生长!”由此,俞文迪更加明晰自身的职业方向,也确认了翻译岗位在AI浪潮下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定位。

在打磨简历中重塑的是专业认知

此次国赛的完美呈现,源自无数日夜的反复锤炼和精益求精。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在这182个日夜中,俞文迪的演讲稿经过了34次推翻重来的反复打磨,PPT也修改了近50次。

这182天,不只是一场比赛的筹备,更是一次职业认知的重塑与自我成长的见证。从对岗位的初步认知,到最终确立“技术突围中的语言摆渡人”的职业定位,每一天都在打破认知边界。

在反复打磨讲稿的同时,俞文迪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他在理工科相关企业的实习中领悟科技翻译的灵活性表达;在自媒体运营中分析用户需求,培养用户思维;在跨文化项目中体会语言背后的文明对话。这段旅程让他深刻明白:外语人的价值不在于与AI比拼速度,而在于做技术无法替代的事——为冰冷的数据注入人文温度,让专业的表达跨越文化藩篱。

“文迪是一个很执着,也肯花心思、下功夫的学生,”这是指导老师、辅导员侯月对他的评价。从事辅导员工作6年来,侯月碰见了这名“最早有职业规划意识”的学生。“早在新生报到开始军训时,他就来找过我,说想要实习了。这对于一个刚刚从高中走出的学生,确实比较早,但看得出,AI时代外语专业学生出路何在,文迪已经在深深思考了。”

在参加简历大赛后,俞文迪的简历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回音,他面对面接触了很多企业的HR,实习Offer也多了起来。此次参加比赛时,俞文迪更是在老师指导下严格把握每一个细节,从职业目标定位到行业趋势分析,从能力体系构建到演讲呈现技巧。为优化展示效果,他常常练习到脸部肌肉发酸。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当他修改完全部内容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这种用心和坚持,让职业认知的深化过程具象化为可见的成长轨迹。

从参赛起,182天,从迷茫到坚定,俞文迪逐步找到了外语人在科技时代的独特价值,这份蜕变远比金奖本身更珍贵。

于实践中找到外语人的使命

俞文迪始终坚信,实践是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通过在途虎养车和“财知星”的运营实践,他系统掌握了企业运作模式,夯实了商务基础能力。在网易某网游项目中,他参与50余条文化梗的本地化改造,做到了既保留东方韵味又符合西方认知习惯。在电力协会实习期间,他运用“技术参数+文化注释”的双轨翻译模式,使专业内容兼具准确性与可理解性。

这些实践让他形成了“专业为基、文化为魂”的翻译理念,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时代外语人需要肩负起“让世界理解中国,让中国对话世界”的时代使命。

“我们不是实验室的陪跑者,而是让技术突破语言边界的摆渡人。”当比赛时因一句句“金句”响起而收获掌声时,俞文迪感到,外语人的使命也得到了认可。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俞文迪说,“在当今时代,单纯的语言转换会被淘汰,但融合技术和人文的翻译永远稀缺。”

备赛过程,实为淬炼和成长。“真正的职业规划,不是盲目追逐风口,而是像榕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外语专业就是‘根’,时代素养就是‘叶’。找到专业根基和时代需求的完美契合点就是职业规划的终极意义。”俞文迪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

对话

记者:怎么一边参加实习,一边保持自己的专业优秀?

俞文迪:首先,我抓紧碎片化时间学习,利用通勤、午休等“边角时间”进行单词记忆等模块化学习;同时,将知识体系化,在实习中遇到的行业术语都及时归类到专业知识框架中。我喜欢尽可能地将能力迁移化,把课堂习得的语言分析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种“工作即学习”的模式,反而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记者:这次大赛上,有什么记忆深刻的场景?

俞文迪:成长赛道面向大一到大三学生。在决赛展示环节,我以一个跨文化沟通的典型案例为引,向评委们展示了语言作为文化桥梁的独特价值。在一场环保讲座上,当面对德国人对中国“绿水青山”的理念是否缺乏数据支撑的疑惑时,我是这样回答的——100%green is 200%gold,用数字化的表达将中国生态智慧转化为国际商务语言,既满足了德国人对量化指标的思维习惯,又守住了文化根基,让世界读懂中国方案。

事实上,我也在一次次实战淬炼中逐步认识到,外语人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与AI比拼翻译速度,而是做机器无法替代的事——为冰冷的数据注入人文温度,让专业的表达跨越文化藩篱。在技术突围的道路上,做有温度的“文化摆渡人”。

记者:通过这次参赛经历,你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规划?

俞文迪:从语言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这是我在实习和参赛中由衷的感悟。我的首选求职目标是商务英语翻译。考虑到我大多数实习都是在游戏和工科两大领域的,因此,我在展示的时候,如实又明确地向评委老师表示,未来我可能会从事游戏或者工科方向的翻译工作,但无论是走向哪一种翻译,我都希望更好地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技术更好地走出去,做好技术时代的“文化摆渡人”。

我也想把职规赛的主题曲《追光》和同龄人共勉,愿我们都能以专业为炬,以理想为光,在各自的领域里,既做脚踏实地的耕耘者,更做勇敢的追光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