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科普人”走上舞台:感受传承创新,也期待未来力量
2025-05-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他是杰出而温暖的眼科医生,也是科普与公益的光明使者;她走上科普,让大家不再“害怕自己的情绪”……

健康科普闪亮,源于人才辈出。正当上海科技节举办之际,5月21日,由市卫生健康委、市爱卫办联合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承办,健康云协办的“科普点亮健康上海——第三届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展示活动暨新时代健康科普大赛发布典礼”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这群上海健康科普特别贡献人物、杰出人物、新锐人物等代表走上舞台,进行了精彩分享。

为了“明眸中国”,为了“光明未来”

多年来,他通过政策引领、队伍建设、创新驱动、文化传播、国际交流、经验输出……孜孜不倦推动建立完善我国眼健康科普体系,全力守护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范先群。

“守护光明,就是守护生命质量。面对我国眼病防治严峻挑战——发现晚、响应慢、诊治难,范先群院士带领团队将眼健康科普作为一级预防手段,推进眼病早诊早治。”发布典礼现场,范先群院士的学生、眼科医学专家周慧芳主任医师讲述“上海健康科普特别贡献人物”范院士的科普故事。

范院士带领交大医学院的学子们开展“逐光万里行”调研行动,走访全国20个省份、60余家机构,系统梳理我国眼健康科普体系现状,发现三大问题,即现有眼健康科普体系运行不佳、眼健康科普资源匮乏体系待完善、乡村眼健康科普罕至而供需失衡。

为此,他在两会期间“代表通道”呼吁“要让每个追光少年都拥有光明的未来”;他在人民网1号演播厅发起全国性的眼健康科普宣讲展示活动;他牵头搭建多个科普平台,如“慧眼‘医+X’”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学院黄浦分院等,与黄浦区教育局合作打造“爱眼日”周末科学大讲堂;他牵头在东亚地区成立多个推广中心,将科普传输到国外,也让青年人才站上国际舞台共同探讨眼健康科普新走向……

以科技为翼,以仁心为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范先群院士描绘眼健康科普的三大发展方向:从被动接收到AI驱动的个性化科普,从平面传播到全息沉浸的虚拟课堂,从单点突破到全民参与的生态共建。明眸中国,始于科学认知;光明未来,成于今日行动——这是他一如既往的坚持。

只因心里有“火”,只因胸中有“爱”

健康科普需要高山在前,也需要中坚力量。发布典礼现场,作为健康科普杰出人物代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的“600号心灵故事”让人动容。

“我17年心理科普工作的心路历程,也是从临床诊疗走向全民心理健康促进的旅程。我有一个目标:做一个传递光与热的‘600号科普人’,让每个人拥有美丽心灵。”乔颖说,“‘600号’从都市传说的边缘符号蜕变为时代情绪的共鸣箱,并成为民众喜爱‘网红打卡地’,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现代人的心理坐标系。”

如果说,乔颖的心愿是让大家不再“害怕自己的情绪”,那么另一位杰出人物代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郑拥军的目标则是让人们不再“忍痛”。疼痛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生命的无声呼救,“痛的领悟”也是“爱的答案”,疼痛科普的实践之路在于“破局”:他带领团队构建全维度科普体系,将复杂医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语言、视频和互动案例;他们联合全国疼痛专家发布科普作品数千条,覆盖社区、网络和大型展会。

让科普创新,为疼痛发声,也推动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门诊量增长20倍,手术量跃升28倍。3000万次视频播放背后,是无数患者的真实故事。“科普是医患的双向奔赴:患者获得科学指导,医生深化人文关怀。我们用通俗语言拆解专业壁垒,用温暖态度消解病耻感。”郑拥军期待。

感受“传承创新”,期待“未来力量”

以科普守护健康,以科普传递大爱——不仅临床医生如此,医院管理者亦是如此。怎样在新时代做好科普?作为健康科普管理优秀个人代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委书记高玮认为,首先医院顶层设计建设科普体系:聚焦人群、设定目标——医防融合、全龄覆盖、精准科普,打造“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科普工作环境。

在良好机制保障下,线上线下共同构建科普矩阵,科普型医院初具雏形:儿童近视防控展示馆、光影探秘科普艺术馆、科普眼播室、云端科普空间站……“做好科普,关键还是在人才,为此我们启动‘科普主理人’计划,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作为‘科普人’,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勇攀高峰,再创佳绩。”高玮说。

榜样师承引导,新人层出不穷。作为新锐人物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妇科的杨梦琪坚定地说:“我遵循一个原则:科普受众在哪里,我的科普就在哪里。”

如果是楼宇白领,她会带着中药香囊讲解时令养生要点;如果是工会员工,她会带领他们边解读体检报告,边品尝养生下午茶;如果是老弄堂居民,她会用上海话让他们破除“老了就不用看妇科”的误区;如果是初中生,她会跟他们说青春期的自我认知,还会用话剧表演形式根植中医传承的种子……她的宗旨就是让科普接地气,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与杨梦琪一样充满信心的,还有另一位新锐人物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石氏伤科的孙悦礼。“在国医大师施杞教授带领下,我们投身健康科普,把中医骨伤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用得上的健康常识,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受益。”他说,“我的专业是中医骨伤,但我的工作跨越学科,从疼痛到运动、从AI到临床,中医也可以很现代,骨伤也可以很前沿。”

他所传承的石氏伤科已走过170年,从病变核心到整体健康,贯穿“治未病”到“治已病”——在他看来,这是做科普最根本的支点:筋骨不仅是结构,更是生命的韧性与力量。他尝试用书做杠杆,把中医写进7本书、翻成8种语言,走进“儿童世界”,走入“国际课堂”。他用画笔讲筋骨、用语言讲疼痛,1亿多次浏览量是社会对中医科普的回响,是“云端杠杆”的价值,他相信:不是病人走进医院,而是医生走进人群。

“支点是守正,杠杆是创新。我愿继续在这条路上,与各位同道并肩同行,帮助更多人健康工作、自由生活。”孙悦礼的心声,也是在场所有人的心愿:健康科普不是一个人的演讲,而是一群人的合唱,唱出新时代的健康共鸣。

相关

226个项目,网络传播量超过30亿次

据悉,此次活动共产生健康科普作品、健康科普品牌、健康科普管理、健康科普人物等四大类226个项目,网络传播量超过30亿次。这标志着上海在完善健康科普激励机制上又迈出一大步,让更多市民拥有满满的健康获得感。

今年2月启动的第三届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展示活动暨新时代健康科普大赛,经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在市科委、市科协和相关主流媒体大力支持下,共产生健康科普作品、健康科普品牌、健康科普管理、健康科普人物等四大类226个项目,网络传播量超过30亿次,让更多市民拥有满满的健康获得感。

市爱卫办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介绍,此次推选产生的健康科普人物,既有我国卫生健康领域标杆式人物如范先群院士,也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众多医学专家。此次获得“健康科普杰出人物”的共有16人,来自各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区级医院、社会办医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携手带领和推动更多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成为健康科普“主阵地”和“主力军”。

同时,此次获得“健康科普新锐人物”的共有15人,他们是适应互联网生态、对健康科普充满热情、富有才华的青年才俊。在新人脱颖而出的背后,是上海从住院医师月月讲、医苑新星、健康脱口秀、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健康科普青年创新专项乃至健康科普新锐人物推选等一整套选拔培养机制。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高质量健康科普供给,更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造福上海市民健康。”王彤表示。

市爱卫办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表示,未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30余万医务工作者将继续携手同行,让健康科普融入所有医务人员基因,努力做到“五个人人”:人人把健康科普融入职业基因,人人都有因健康科普而出彩的机会,人人都能向社会提供优质健康科普资源,人人都有健康科普的获得感、成就感,人人都能彰显健康科普的医学人文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