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公安无人机赋能交通处置创新实践,科技助力事故快处效率提升三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一段真实交通事故视频还原了传统事故处置的困境,早高峰航南公路交通事故中,民警驱车到场需25分钟,其间因现场防护不足差点引发二次剐蹭。
针对上海郊区地域广警力少、交通事故到场慢、处置效率低的痛点,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交管支队在市局交管总队的指导下,以无人机为“空中尖兵”,研发构建“快处+助勘”双轮驱动智慧处置体系,将简易交通事故处置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70%,将一般程序交通事故绘制现场图时间从平均20分钟缩短到5分钟,大幅提升处置效率。
◆ 靶向痛点 ◆
无人机破解郊区交通处置四大难题
“警力覆盖半径大、现场勘查耗时长、安全防护风险高,夜间照明不足,是郊区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的核心瓶颈。”奉贤分局交管支队在市局交管总队指导下研发的这套无人机赋能场景,正是以“空中视角”突破四大瓶颈,通过无人机的广域作业能力,将传统人力到场的“车程时间”转化为无人机的“飞行时间”。
以AI智能识别技术替代人工丈量,把事故现场绘图的效率提升75%。通过搭载高流照明设备解决低光环境下可视度,避免传统固定盲区,提升清障牵引、现场勘查、遗撒物清理等现场处置效率。
◆ 软硬协同 ◆
双场景技术配置打造智能处置矩阵
在简易交通事故“快处”场景中,无人机如同“空中移动警务站”,其搭载的三合一镜头配备大尺寸CMOS传感器,可360度全景拍摄事故现场,后台民警通过“12123”APP即可远程完成当事人身份核验、车辆信息采集。“最关键的是‘即飞即拍’的响应速度,无人机到场时间较人力到场时间缩短10分钟左右。”民警展示的操作视频显示,无人机抵达现场后,自动拍摄当事人脸部照片与事故全景,后台同步导入信息库比对,1-3分钟内即可通知当事人撤离。
“助勘”场景则聚焦一般程序交通事故的现场测绘。多旋翼微型无人机凭借“一键起降”设计,成为民警的“掌上勘查员”,它自带双轴云台与电子稳像技术,可在5级抗风环境中升至50米高空,30秒内完成正俯视多角度拍摄。配套的专用绘图平板与AI软件更实现“勘测革命”,系统自动识别车辆、标线等30种道路元素。
◆ 流程重构 ◆
从“人到现场”到“数据跑路”的模式革新
奉贤交警通过视频展示了无人机事故处置的全流程,在快处场景中,接警员研判适合“视频快处”的警情后,后台无人机起飞,民警同步通过电话指导当事人设置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事故。
助勘场景则实现“勘查即撤离”的高效闭环。民警抵达现场后,无人机一键升空拍摄,完成后自动降落至车载充电箱,整个采集过程仅30秒。“以往需要民警蹲在现场丈量半小时的事故,现在通过AI软件自动生成草图,现场处置时间缩短60%以上。”江海派出所副所长高辉峰展示的对比数据显示,数十起智能测绘事故中,当事人现场确认率100%,效率提升75%,现场恢复时间大幅缩短,且因快速撤离,未发生二次事故的情形。
今年以来,对非机动车、行人上高速预警13起、遗撒物235起、发现和处置缓行车辆86起。目前,奉贤交管支队还在研究拓展无人机非现场抓拍功能,作为交警执法装备辅助查处违法,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现和查处硬路肩、实线变道、客货分道等重点违法700余起,“空中执法”已成为奉贤交管工作常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