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江南的时代画卷,“江南之春”大展时隔44年重回故地
2025-06-25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作为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重要展览,第23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6月25日在宝山区文化馆开幕。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第一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在当时的宝山县文化馆成功举办,这是此项著名展览时隔四十余年重回宝山。

展览由上海市群艺馆、上海市美协、宝山区文旅局主办,宝山区文化馆承办,江苏省文化馆、浙江省文化馆、安徽省文化馆协办。本届画展采取上海地区征稿和苏浙皖邀请参展的方式,共收到投稿作品3400余件,最终遴选出获奖、入选作品150件及苏浙皖邀请参展作品30件,共计180件。

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作品以农民画、版画等民间民俗类艺术为主,同时涵盖国画、油画、水彩粉画、综合材料、漆画、连环画、月份牌、剪纸等多个艺术门类,全方位展现长三角群文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展出作品题材丰富,既表现都市人文景观和美好生活,也承载江南乡土情怀的童年记忆,既展现当下大国重器,也呈现先辈浴血留下的精神遗产。上海市美协驻会副主席丁设谈道,今天的AI等新科技为绘画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在创作中如何将其作为辅助手段,有机融入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进而实现作品艺术价值的提升,展现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些新问题值得业界深入思考和探讨。

更值得欣喜的是,评委们认为展览彰显了东方视觉精神,而且水平逐年提升。自由职业者吴珉的粉笔画作品《知了,知了》获得一等奖,它描绘了上海社区的一个普通小区里,夏日的楼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之中,阳光照射着房屋透过幽深树木穿出来,在明暗对比中更显光亮。吴珉坦言他喜爱光,但不希望止步于光。他希望通过绘画语言来呈现人生中的经历,并通过视觉能感受到声音、味道、触感以及温度等,让人们在明暗交错间,看见自己心中未曾熄灭的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少作者也在作品中用艺术语言唤醒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赵惊树的油画《锈色长歌》以九件红军老物件为载体,搭建过去与当下的情感桥梁。“我通过红军各种不同的物件立体呈现他们工作生活的状况,让我们现代的人能睹物思人,了解战争的残酷,不忘那段烽火岁月。”为此,在徐汇区文化单位工作的赵惊树屡次去上海历史博物馆参观、拍摄这些物件,然后进行甄选。

上海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告诉记者,“本次展览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反映新时代江南风貌,展现丰富多样的江南文化。”此次于宝山再度举办,不仅是对展览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艺术发展的美好展望。期待通过本次展览,为观众呈上一场江南文化的艺术盛宴,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