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0年,上海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彭浦新村旧改收官
2025-06-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居民住房难、社区治理难,一度是街道面临的难题。

“从今往后,再也不用一大家人挤在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了,再也不用发愁几家人家一起抢厨房、抢卫生间,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屋里漏、墙根潮了。”6月29日,随着居民代表郑重接过象征新家启航的金灿灿钥匙,彭一小区居民拆除重建的安居梦圆满落地,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居民回搬,意味着历时20年的彭浦新村成片非成套旧住房改造将正式收官。

小区里有块“感恩石”

还有见证城市烽火岁月的碉堡

今年72岁的赵启明是彭一小区的老居民,1959年那年,6岁的他就跟着爸妈搬来彭一。赵启明的幼儿园、小学都是在这儿上的,后来在彭浦中学念书。工作分配去过外地短暂几年,最后还是回到了彭一,算起来,在这儿整整住了60年。现在回搬在即,他内心感慨万千。

“你可以想象吗?我家里17.3平方米的面积要住7口人,分别是5个兄弟姐妹和父母。原来的彭一小区路是坑坑洼洼的,走路都得小心崴脚。厨房和卫生间是几户邻居排着队、看着表轮流用的。水管老化后经常滴滴答答漏水,屋里墙面也渗水,住着是真憋屈。”眼看着新房梦终于实现了,赵启明兴奋不已,“我们是2021年9月搬走的,我没事就溜达到地铁站那座天桥上,就为了看看咱们小区的工地。从开始打桩,看着钢筋架子一层层搭起来,再到封顶,最后变成现在这么漂亮的高楼,才不到四年的时间,又整齐又气派的新房子就造好了,我看一点都不比旁边好多新盖的商品房小区差。”

赵启明介绍说,如今新房子有自己的厨房卫生间,一出家门就是电梯,小区各项配套设施齐全,下楼就是花园绿地,隔壁就有地段医院和菜场,还离地铁这么近,想去哪里都方便。“旧房改造不仅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今后的邻居很多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

仪式当天,彭一小区居民彭阿姨非常激动。改造前,彭阿姨家在5楼,天天爬上爬下,住在里面有苦难言。现在她家的新房也在5楼,但房屋面积还比原来要大了很多,宽敞明亮,厨卫独用,还有阳台,最关键的是,进出有电梯,彭阿姨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后我们彭一小区就是整个彭浦新村最宜居的小区了,我已经想好了,拿到钥匙马上就装修。”

在走访彭一小区时,记者看到了一块“感恩石”。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锋解释说,石头上刻着的“感恩”两字,正代表了居民们的心声。

他还带着记者参观了小区里的一个碉堡。它作为上海解放战役前夕的历史遗存,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烽火岁月。在改造过程中,通过保护性迁移与回迁的方式,这座刻满历史印记的建筑被重新放置在小区内,成为可供居民驻足缅怀的文化地标。

在小区参观时,可以看到新房的外观上结合了新村整体的立面风格进行设计,处处可见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新村”的印记。

为全市乃至全国城市更新建设

探索新的改造路径

时光荏苒,彭浦新村的旧改工作不知不觉历时20年。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任伟介绍说,作为上海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曾经住进彭浦新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早期只有劳模、先进工作者才有可能分到这里的房子。但当年为了解决广大工人住宿问题,一套房子往往分给几户人家共同居住,造成了合用厨房、卫生间的情况,再加上年久失修、下水道等房屋基础设施老化,老百姓每天轮流做饭、排队上厕所,生活极其不便,居民要求厨卫独用、进行成套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街道从2005年3月起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历时二十载,先后完成彭三、彭五、彭七、彭一小区的改造任务,共改造非成套旧住房102幢,改造面积超18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907户。

旧住房成套改造作为一项试点工作,没有任何的政策依据和现成模式可以借鉴,比起总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的征收工作难度更大,街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历经20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群众工作七步流程,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同时不断升级改造模式,探索出了“贴扩建”“加层扩建”“拆多层建多层”“拆多层建高层”等多种改造模式,在规模上由点到面,从整幢到成片到小区整体改造。为全市乃至全国城市更新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改造路径——上海静安彭浦模式,这一模式被复制、推广到了全国不同城市。

2021年9月1日,就在彭一小区启动搬迁的当天,《上海市城市更新的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其中有多个条文指导了拆除重建相关工作,《条例》里很多内容都是建立在此前彭浦新村街道摸索出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促使了2023年2月7日《上海市旧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

与居民约法三章

上好回搬“第一课”

彭一小区是彭浦新村街道最后一个成片非成套小区,是全市非成套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的非成套旧住房小区,被称为“啃下了旧改最难啃的硬骨头”。

通过旧住房成套改造,彭一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居住面积和住房质量明显提高。彭一小区将新建17幢多高层电梯住宅,并配套建设1600多个车位的地下两层停车库,彻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同时配套新建一幢6层172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此外,按“十四五”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彭一小区进一步提升城区品质和服务能级,打造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心集党群文化、社区服务、体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另外还设置楼顶中心花园、健身步道等,增加绿化面积和室外美景观赏场地。

未来,党群中心还将建设人行天桥直达1号线彭浦新村地铁站1号出口,居民出行将更加便捷,环街交通更加有序。再加上邻近的社区医院、交通枢纽、菜场、区图书馆等公共配套,居民回搬时发现,自己的新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彭一小区也从彭浦新村地区最差的小区一跃成为辖区环境品质最高、服务配套最好的小区。

任伟介绍说,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回搬在即,随之而来的将是长达数月的集中装修高峰期,为了让彭一小区真正成为高品质标杆居住社区。6月初,街道就组织了一场装修管理培训会,通过“理论课程+实地教学”的形式,为小区相关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们先上好回搬“第一课”。不仅制作了《彭一小区装饰装修管理规定》手册,还在每户居民家中大门背后都将张贴一份告示,列明了“居民装修六严禁”条款,每家户型图上面明确标示了承重结构墙、非承重砖墙、分户墙以及保温外墙。此外,街道城管和小区物业还联合制作了《彭一小区装修指引》视频,通过扫描告示上的二维码,居民和装修施工单位就可看到提示内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