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更早更好站稳党校讲台,首届上海市党校系统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巅峰对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发展与干部AI素养提升》《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红色传承,青教风采。一名名党校青年教师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自信走上讲台,上出了党课的时代感和年轻力。
为全面加强主业主课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青年教师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首届上海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6月27日下午在市委党校火热比拼。从初赛到决赛,大赛决出的不仅是名次,对这些28~40岁的青年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多了一次全方位的成长与淬炼。
◆ 培养党校系统教学能手打造优质课程 ◆
本次竞赛,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抓手,通过以赛促教,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培养一批党校系统教学能手,持续营造“党校人姓党”的文化氛围,助力锻造党校高素质人才队伍。
记者从市委党校获悉,大赛4月发出通知后,校(院)各教研部和区党校高度重视、积极准备,火热推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各项筹备工作。把这一竞赛平台作为锻炼教师队伍、展现教师风采、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抓手,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教学热情。
这次竞赛作为“干字当头强作风 奋力一跳建新功”第十一届校(院)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务处、工会、校院工作处、教师进修学院共同举办,参赛类别包括专题讲授类和案例教学类。
经初赛推选,来自市委党校各教研部和各区委党校的27名青年教师进入复赛。相关负责人介绍,增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践行为党育才的根本要求,培养青年教师是落实人才强校的题中之义,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党校坚持质量立校的关键支点。就此,本次党校系统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坚持精品导向,强化集体攻关,按照“正、新、深、准、活”的标准,落实讲全讲准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引导鼓励青年教师打造兼具政治高度与学术深度的优质课程。
让进入“复赛圈”的教师们没想到的是,市委党校还专门开办了培训班,组织入围教师开展培训。讲党课,是为了铸魂,让人有理想信念。如何让人能消化吸收,更好铸魂?不仅是要讲好课,更要讲“精品课”。为此,两名党校资深教授分别就“如何培养党校精品课”,以及“开展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传经送宝、强基赋能。
此后,进入复赛的27位青年教师对参赛课程讲稿进行进一步打磨,完成参赛课程材料的报送后,市委党校又组织专家对参赛课程材料进行匿名评审,从中推选10位选手进入最后的决赛。
10门课程中,市委党校、区委党校各入围5门。按类别看,有8门专题讲授类课程,2门案例教学类课程。其中,既有关注“理论铸魂·守正创新”、讲述“实践攻坚·上海方案”的,也有聚焦“前沿突破·时代应答”的课程。
◆ 硬核交锋青年教师展露锋芒 ◆
决赛场上,决赛选手以现场教学展示和经受现场评审的方式一一过堂,抽签定序、限时攻擂、回答现场评审提问,以学理深度、实践力度、创新锐度彰显教学硬核实力。
最终,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信瑶瑶以《把上海建设成为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课斩获大赛一等奖。对于这名入职党校仅6年的青年教师而言,这是荣誉,更是一次成长与淬炼。
“我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就是聚焦中国的银行制度建设思想,这为我日后从事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石。基于立足上海、讲好上海故事,我将研究视野进一步聚焦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信瑶瑶的课程设计强调坚持全面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使学员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建设强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和任务举措,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金融思维和金融工作能力,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党校作为教学与研究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日常教学工作、走访调研,包括我当下正好在相关部门实践锻炼,都让我真实触摸到改革发展的脉搏,这些实践经验为丰富教学注入鲜活案例,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富有现实意义。”信瑶瑶说道。
除了自己参赛,信瑶瑶还认真观摩了其他9名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和专家点评,这让她愈加深信,想要讲好一门课,必须经过反复打磨。一方面,课程需要有学理深度,并以此回应现实问题,要真正做到“听课解渴”。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教学技巧,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知识传递给学员,真正做到“讲到大家心里去”。
以赛为媒,淬火成钢。首届上海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仅极大激发党校青年教师钻研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热情,更有力营造出“比学赶超、追求卓越”的浓厚教学氛围,通过竞赛锻造教学骨干,为上海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注入更加强劲的青春动能,也为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贡献坚实的党校力量。
记者最新获悉,一批获奖课程在进一步打磨后,将逐步纳入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各班次教学计划,助力青年教师更早更好站稳党校讲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