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也能做科创,上海科技馆助青少年打造“家庭科创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孩子们在家“玩科创”的小小梦想,上海科技馆帮助实现。6月29日,上海科技馆“科奇空间——家庭科创角”项目总结汇报展示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历经一年的招募、海选和搭建,8组家庭在上海科技馆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团队的科学指导下,实现了从创意构思到实际落地的精彩跨越,完成了家庭科创角的改造。
来自上海市文来中学的曾浩然打造的“空气动力学、空间科学与天文学科创角”,专注于研究不同材质物体外部形态在不同速度流体中的影响。他在家里搭建了一个“未来之城”,畅想了100年后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可能海平面会升高,人口在增长,城市的布局需要更加立体化,要充分利用每一点空间。我在每一个楼房居住群当中都加了云廊,还有空中花园,屋顶都铺设草坪。我觉得未来航天也会更普及,所以我建了一台太空电梯,居民们都能很方便地坐电梯抵达外太空。”曾浩然觉得,未来人类一定会将科技与自然做更好地融合。
上海虹口区外国语第二小学的安可欣给自己打造了一个“自然探索科创角”,聚焦植物表面仿生学研究和自动化系统应用。安可欣从小就喜欢植物,经常到楼下去观察小植物,那时她就想,如果家里有个植物角,就可以在家天天观察了。没想到如今梦想成真,如今,她在家里的小小植物角里不仅栽种了水培植物,也有各种土培植物,还添置了各种实验器材,有显微镜,可以观察植物标本,也有可以观察天空的望远镜。她还做了个自动浇水机,中间有一个底盘可以接收信息,旁边是测量土壤湿度的机器,自动提醒浇水。
“就和一个小森林一样,还会有七星瓢虫飞来。”安可欣说,她也骄傲地带好朋友来参观自己家里的这个科创小天地。“现在放学回来,她都不回自己房间,就到这个空间里去学习研究。”安可欣的妈妈刘丽华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科奇空间——家庭科创角”是上海科技馆发起的一项鼓励青少年儿童居家开展科学探究的教育项目,引导青少年利用家庭、社会和科技馆的资源,设计并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科创角落,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输入”向“科创输出”模式转变,帮助孩子培养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挖掘科研潜力。该项目推出后,吸引了两千余名观众踊跃参与,最终共征集到59份创新方案。经过严格筛选,22组家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
在这次“科奇空间——家庭科创角”项目汇报展示上,获得一、二等奖的获奖家庭代表依次登台,全方位展示他们的科创成果。从家庭科创角改造前后的鲜明对比,到改造过程的珍贵记录,再到基于科创角开展的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青少年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这一年时间里,场馆还精心组织了6场科创主题讲座,邀请到科技创新、科学教育、创意设计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大家带来前沿思路和专业指导。并组织青少年赴智勇科创、STEMHUB 融合教育创新中心开展分组实地调研,让他们深入了解科创项目和科学探究方法。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活动中强调:“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科学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们学会发现现象、产生问题、形成志趣。万物皆可研究,生活处处皆学问。”他还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孩子的科学教育过程,将家庭转变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实验室,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