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就是文艺青年集聚地,百年后多伦路如何“活”出文化年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漫步在夏日午后的多伦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这条550米长的弹格路上,犹如一块块时光的碎片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捡拾。多伦路始建于1911年,原名窦乐安路,1934年更名为多伦路,1999年经历综合开发成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百年前,多伦路就是文艺青年的集聚地,如今作为上海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老街,除了“活”在历史中,如何让更多年轻人驻足?随着多伦市集剧场第二季第三集《时空马车》的上演,一些答案正在浮上水面。
◇ 一条街一幕剧,一幕剧一场市集 ◇
“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多伦路,欢迎来到多伦市集剧场。我们今天的演出叫《时光马车》,改编自电影《午夜巴黎》……”周末,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化身限时步行街,这场沉浸式体验把巴黎的文学旧梦嵌入海派建筑的肌理,让观众在海明威的咖啡香里邂逅达利的超现实画作,于市集摊位与艺术巨匠们展开跨时空对话。40多个品牌摊位化身时光胶囊,从法式手工信体验到古董手稿抽奖,从达利艺术共创工作坊到五幕沉浸式戏剧演出,每一步都是打破现实与幻想边界的惊喜。
长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圆告诉记者,作为虹口具有文化属性的区属国企,长远文化集团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主动融入区域“文化赋能行动”战略布局,全力推动文体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百年前,多伦路就是文艺青年的集聚地,为了进一步夯实作为现代文学重镇和海派建筑露天博物馆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内涵,让文化不仅是展示,更是参与,艺术不只是表达,更是连结。近年来,长远文化集团与四川北路街道致力于多伦路业态提升,打造了多伦文化市集。“我们深知,如果是一成不变的品类,缺乏主题的布展,毫无特色的内容,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现在的多伦市集剧场可以算得上是多伦文化市集的2.0版本了。两年来,我们一直从在地文化入手,纳入更多元场景,让年轻人和年轻家庭有机会参与进来,先有流量再有留量,激活消费新引擎。”
多伦市集剧场执行方负责人花青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市集一直在不断迭代,“刚一开始,我们是以各个摊主的高品质内容输出为核心,渐渐地我们发现,这一模式已经不够满足前来赶集的年轻人的多元需求,于是增加了展览,邀请充满潜力的年轻艺术家来市集举办画展、摄影展、花艺展等等,效果非常好。在聚焦年轻力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发现,年轻人对于沉浸式体验的热情非常高,他们不仅对有历史感的物件本身感兴趣,更希望可以置身于物件所处的年代。”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在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同时,也非常愿意尝试新的表达方式。2024年10月,多伦市集剧场迭代出世,首创剧场与市集融合概念,每场市集以不同风格的电影为策划主题,通过舞蹈、音乐、剧情快闪演出等方式在内的五幕剧,来到街景进行演绎,为游客提供走进电影般的沉浸式体验,让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
相较于去年的第一季,今年第二季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更强了,首次尝试了摊位融合造景与摊主参与演出。将戏剧接入市集,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无论是对演员,对摊主还是对观众,都是需要一步步进行培养的。本季一共三集,摊主的参与由浅入深,从第一集的活动背板到第二集的客串演出到第三集的推进剧情,他们也完成了从接受到享受的进阶。
在《时空马车》的第二幕中,观众与角色的互动进入高潮。一位身穿复古西装的“时间旅行者”摊主,主动与观众搭话:“你是来找书稿的吗?我的书稿可以从百年前穿越而来,也可以穿越未来而去。”观众也应声加入:“这是我的书稿!”一来一往之间,剧情与现实自然交融,仿佛真的走入了1920年的奇妙旅途。
扮演“时间旅行者”的是现实中开杂货铺的牛先生,他热衷于收集欧洲的书稿、胶片与画作。“这种设定和我的生活太契合了!”他说。在上一集的演出中,他仅仅客串了一个没有台词的小角色,这一次他主动请缨加入剧情,“我不只是摊主,更是剧中人。演出结束后,我依旧是那个生活在1920年的杂货店老板。”
戏剧厂牌“重影剧场”的创办者、青年导演王泓负责多伦市集剧场的戏剧部分,他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角色互动摊位在多伦剧场市集里一共有三个,用统一故事线为摊主赋予角色身份,让消费行为自然融入戏剧情境,赋予商品新的故事,以后,这样的角色互动摊位会越来越多,它们的叙事潜能将会得到更充分的释放。“如何将剧情和街景更自然地融合,也是我着重考虑的部分。多伦路本身有很强的剧场感,钟楼、咖啡馆、街心花园……整体风格复古中带着优雅,通过借景来进行表演,不仅不违和,甚至增强了临场的沉浸感,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多伦路的了解也更深入了。”
◇ 从在地文化入手,激活消费新引擎 ◇
街区更新与戏剧创作、市集文化相互成就。去年年底,中建东孚多伦艺术中心焕新亮相,多伦市集剧场第一季第三集《幸福餐车》就是在这里的广场上演了最精彩的一幕,带领观众通过体验真实街景和互动表演融合,感受多伦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其作为上海重要文化地标的独特魅力。
记者了解到,多伦路城市更新项目于去年4月启动开工,总建筑面积近22万平方米,包含三大主题片区,分为一期和二期,预计2028年5月竣备。全面落成后,将形成集文化体验、品牌互动、商业消费、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场景,让多伦板块“热起来”、商业消费“火起来”、虹口活力“燃起来”,而多伦市集剧场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记者注意到,每期多伦市集剧场都会招募40多个摊位,包含潮流文创、先锋艺术、社群活动、特色小食等方方面面,不仅丰富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可逛性,同时还通过极强的互动环节不断提升参与感,吸纳忠实粉丝。以这次为例,就特别设置了一起来做法式手工信环节,三个展位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市集的各个地方,观众全部完成后即可获取多伦市集剧场的限量周边,该环节的人气格外高。可喜的是,经过两季六集的沉淀,在观众中已经开始出现不少熟悉的面孔。来多伦路赶集,已经渐渐成为不少文艺青年的新选择。
不仅如此,多伦市集剧场还带动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已有商铺和机构的参与,将这条路上的各种资源盘活。多伦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顾佳君表示,一直以来,美术馆希望以当代艺术链接青年群体,通过美术馆的展览和活动来营造知识生产的场域,去调动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方式不仅发生在美术馆内,同时更进一步延伸到多伦路及周边的社会空间,突出当代艺术关照社会现实的面向,“比如我们在多伦路举办过公共艺术展览,让参与式艺术的发生成为可能,也会参与多伦市集剧场这样有文化活力的活动中,美术馆和周边学校共创的艺术项目也能在展位上展示并让公众参与。”达洛克餐厅老板吴先生表示,每当多伦市集剧场上演的日子,整条街的人流明显比平日里多了很多,尤其是年轻人。餐厅外的回廊成为了演职人员的大本营,成为了店里新的消费人群。
逛着逛着,悠扬的大提琴旋律从不远处飘来,陈圆告诉记者,那是每周在公啡咖啡馆举行的“在多伦路听见最美的声音”古典音乐沙龙,这周是由6位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带来的“在多伦路听见夏天的声音”六把大提琴夏日音乐会。古典音乐沙龙和多伦市集剧场的叠加,让此时此刻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分外迷人,不可替代。记者注意到,在公啡咖啡馆的最里面,还有一个展厅,目前正在展出90后青年艺术家李驰音的作品,据悉,这是今年刚刚开启的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将无偿为新秀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陈圆透露,多伦市集剧场第二季的第四集至第六集将于10月至12月上演,持续打造更多接地气、有温度、可持续的公共文化产品,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之后,多伦市集剧场还将走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让这个全新的市集IP让更多的人知晓,关注、了解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故事。此外,多伦路附近的虹口足球场、甜爱路,也一直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如何更好地促进文旅商体展的联动也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