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去伪存真的“歹物分享”,别走向自己的反面
2025-07-03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在“种草日记”遍布网络的当下,许多“神器”在“种草”助推下成为年轻人的“爆款”。可一股“歹物分享”的力量正在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专门揭露“神器”背后的BUG,直击其过度承诺和过度包装的症结。

能被当作“歹物”分享的,无一不是热销的网红产品,它们往往标榜一个特别突出的卖点:高颜值、高科技、高性价比,或者是迎合了时下的某种潮流。“歹物分享”博主们则本着“物无完物”的找茬精神,将那些商品的“歹毒”之处深挖出来。例如一款科技感十足的婴儿车,由于太过轻便灵活,反倒容易让推车人作出危险动作。再比如一款电动刷锅“神器”,溅起的泡沫经常把人弄得一身湿。这些“歹物分享”博主们通过体验后的吐槽,打破由平台、品牌、“种草”博主共同构建的叙事陷阱,揭示美好表象之下荒诞的一面。

比起产品硬广和直播带货,“种草”因其社交属性拉满、体验内容真实,深受年轻群体青睐,渐渐形成了以信任换流量的公式。但不得不说,随着“种草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和商家的介入难以避免。曾有一位“种草”博主做过测试,一旦流量达到一定阈值,商家自然会找上门来,不厌其烦地发起“变现”攻势,能否抵住诱惑完全看初心的坚守。很多细心的网友发现,有些“种草”博主在推荐“神器”时的话术逐渐套路化,论瑜不论瑕,而失真往往导致信任的消弭。

“歹物分享”的兴起,恰恰是对“种草”逐渐带货化的一种矫正。面对满屏都是“好物推荐”的现状,不少年轻人将那些“吹过了”的商品恢复全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视角。尽管“歹物分享”让一些商家和“种草”博主恨得牙痒痒,可事实上去除“杂草”,本身就是修复整个“种草经济”的土壤。

不过话说回来,当反潮流的“歹物分享”渐渐也成为一股潮流时,是否会重蹈“种草”的覆辙?正如当年的“打假人”,曾经为广大消费者排了许多“雷”,可当“公益打假人”渐渐变成“职业打假人”,恶意举报、敲诈勒索的乱象频出,“打假人”本身成了打假的对象。如今已经有商家瞄准了“歹物”,甚至主动邀请博主挖掘自家产品的“歹点”,以求制造话题、引导互动,获取反向流量。“种草”博主面对的考验,终会摆到“歹物分享”博主面前。

其实靠流量“恰饭”、与商家合作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面对大众的关注,去伪存真的底线必须坚守。当前的消费环境,真实与信任常常比“好物”更稀缺,若把诚信当作筹码来消费,再大的流量也会被消耗殆尽,绝非长久之计。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置身“注意力经济”的大环境下,自主的判断力更为可贵。“好物”“歹物”的边界并没有那么分明,容忍可接受的“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好物”,就是对钱袋子的负责。如果被注意力消解了判断力,导致盲目的消费跟随,才会“不识好歹”。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