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先民智慧对话,解码上海土地肌理中的江南基因
2025-07-06 生活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文、图

潮水在浦东的滩涂上勾勒年轮,麋鹿于崇明的芦荡间踏出田畴,九峰的倒影在三泖的柔波里流转千年。上海多样的地貌,烙印着由江、海、冈身共同书写的历史印记,在“沪派江南”专项规划中,凝结为乡村空间结构的独特风骨。如今,一群设计师正循着这些印记,与先民智慧对话,解码深植于大地肌理的“沪派江南”基因。

  滨海港塘,潮汐刻下的年轮与新生  

浦东:横波律动

站在《熬波图》前,上海赤地设计事务所设计师宋昱指向制盐场景:“看这‘横港纵塘’的肌理,是唐宋先民‘煮海为盐’在大地上刻下的生存密码。”

唐宋以降,先民于此开挖通海河道,修灶辟田,形成金大团、银新场等集镇。今日浦东,仍有15条以“灶”命名的古河道横贯南北,流淌出横波、羽扇、年轮三种风貌意象。宋昱介绍说:“浦东的乡村在沧海桑田的演变中形成了‘横港纵塘’的水脉基因。”

《熬波图》所绘绞圈房,乃浦东传统民居。“新场古镇前街后河,绞圈房的营造智慧,连同80余项非遗活态传承,皆是这片‘盐田基因’开出的文明之花。”

如何让历史“横波”在当代律动?设计团队在川沙27平方公里土地上勾勒答案。“横波寻迹、绿织乡野”是核心理念。西北首发区蓝图,旨在唤醒沉睡肌理,重塑横波样本。

慢行游线蜿蜒于水镜花林,亲水建筑如珠点缀岸线。未来,一条乡野水环将如丝带,串联蝶变老街与文化客厅。“多个特色场景,目标是呈现一幅‘东方绿心、律动沪乡’的画卷,让水脉的古老节奏与当代人的生活韵律同频共振。”宋昱说。

而在大团赵桥风貌单元,南一灶港与南二灶港如双臂环抱,夹岸延绵的王厅桃海,铺展“羽扇意象”。宋昱和设计团队在此落下的首“笔”,便是“疏通血脉”。“断头支流阻碍水韵流动,”他指向规划图,“我们要恢复‘六横九纵’的水脉骨架,这是羽扇的‘骨’。”

平坦的桃园将被赋予新的韵律:地形隆起形成“桃山”,“微坡曲水”增添灵动,林间小径延伸,编织一把“桃花新扇”。“未来,依托古老的灶港和运河,‘桃源花岛’的梦幻、‘大团老街’的烟火、‘寻源赵桥’的深邃将次第展开,”宋昱描绘,“‘羽扇金团·乐隐桃源’,这里将是都市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闵行:耕学新章

闵行土地上,乡贤、治水与农科文化随水系演变绵延。

南宋迁居于此的湾周周氏家族,明清时科甲鼎盛,出过四位进士。明代以前,黄浦江只是小水道。永乐年间,浦江正义村秀才叶宗行献计“黄浦夺淞”,经户部尚书夏元吉主持实施,成就“浦江第一湾”,化解了水患,重塑了上海水系格局。

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农政”思想泽被后世。受到徐光启对入仕态度的影响,其子孙大多淡泊名利,不重科举,也无心出仕。五房子孙和同宗族人先后散居各地,其中部分后裔迁居到今浦江镇境内的向观桥畔,如正义村、汇西村、北徐村、革新村等村宅,成为徐光启后裔集聚地。

“沪派江南”浦江正义风貌单元,地处大治河南岸19.09平方公里土地,一幅“禾谷耕学图”正徐徐展开。设计师以“龙游阡陌、水润浦江”为核,于3.8平方公里首发区布局——“鲁汇水集”重现市集熙攘,“村舍趣田”体验躬耕,“渔歌乐钓”享受闲暇,“林溪萌乐”亲近自然,“湾周耕读”浸润书香。梳理出的环形路网,巧妙串联各节点。

水润禾谷,田园四章,耕学十二式,所打造的是“可游、可居、可食、可赏”的沪派江南生活新范式,让古老的“耕读传家”在当代田园中找到全新的表达。

  河口沙岛,江海交汇处的生态诗篇  

崇明:生态秘境

河口沙岛主要分布在崇明区。长江万里奔流,泥沙在咸淡水相遇处如絮沉降。“千年潮汐,衔珠吐玑,铸就世界级生态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郑烁告诉记者,“先民智慧在于因势利导。‘西引东排、蓄淡排咸’的骨干水系如鱼骨螺纹,民居依水而筑,网格井然,形成垂直网格肌理,是适应江海、与自然共生的典范。”

中兴镇北部21.9平方公里富圩风貌单元,目标锁定“富圩鸟集·江海鱼跃”。以毗邻世界自然遗产的富圩村为核心,构建六大共生场景。“‘富圩鸟集’筑基候鸟天堂,‘滧港生境’专注湿地修复,‘引河水岸’提升廊道风貌,‘北兴集市’展示渔耕文化,‘文化图鉴’传承非遗,‘现代农业’示范智慧农业。”郑烁介绍。

首发区位于富圩村北部2平方公里,焦点是重塑村中心3组清晰的“鱼脊风貌”,并沿富圩村至东滩保护区北八滧自然中心,打造生态廊道。“这不仅关乎风貌,更关乎责任,既要乡村生态化营造,也需实现未来鸟类友好共生目标。”

新村新乐风貌单元作为崇明西北门户,素有“上海之角、江海明珠”之誉。1968年,围垦大军胼手胝足,将沧海变桑田,成就今日“水系平直、有序引排、良田万顷、村在堤上”的景象。此单元将以“江海之野·遇稻新村”为意向,通过“生态鱼骨、麋鹿秘境、大美江角、疗愈田野”四大策略,构筑理想田园人居。

单元东部,一片独特的秘境引人入胜——这里有着上海唯一的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郑烁指着林间悠然的“湿地精灵”:“这不仅是为麋鹿重建家园,更是复活了‘稻生于麋’的千年农耕智慧。古人观察到麋鹿踏踩沼泽能成良田,孕育出独特的文明密码。林影、鹿踪、碧波,构成一幅自然生境的活态画卷。”

4.4平方公里的首发启动区,一场以市级土地综合整治为牵引的变革正在进行。依托新卫村的生态本底,围绕林、田、水、鹿、人和谐相伴的生境格局,展现“三生融合”的发展模式,彰显自然和乡村之间最有机的融洽。通过保护新村条田肌理,实现麋鹿栖息地恢复、稻米文化中心建设、传统民居风貌提升等工程,重塑江海田园肌理。“未来,生态沟渠织就蓝网,田间步道串联绿脉,稻野驿站点缀其间,‘麋鹿秘境、江海野原’的景象将重现。”郑烁表示。

  曲水泾浜,冈身线旁的蜿蜒叙事  

嘉定:纤网星络

冈身古海岸线,如大地脊梁纵贯南北。其北段两侧,嘉定与宝山的土地,被水流谱成“曲水泾浜”的缠绵诗篇。冈身为界,地势西高东低,平缓绵延,水系曲折蜿蜒,呈现“湾塘调蓄、泾浜绕村”的肌理。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王海松教授介绍,嘉定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冈身以西地带因古盐铁塘蜿蜒锁水,形成了“纤网纵横、泾浜绕村”的纤网意象;冈身以东的近海高乡因地势高亢、水流滞缓,孕育出“曲水湾塘、星络村池”的星络意象。

冈身以东徐行镇伏虎村,冈身阻隔致东流水系受阻,形成放射状泾浜网络。村落呈“一河两街”古制。清末《嘉定县续志》载:“伏虎市,泾浜环匝,舟楫可达淞北诸镇。”足见当年繁盛。如今,设计团队在徐行伏虎风貌单元构建双十水脉骨架,滨水漫步道串联“丰物星络”“大田寻趣”“水美林幽”等景观。核心区延续星络特色,营造“田中水归塘”“桥下一棵树”“水绕几人家”“舟行碧波上”场景,让星络之美于当代重生。

冈身以西外冈镇葛隆村,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为纤网意象代表。古盐铁塘于此迂回,村落依水而筑,河道末梢如毛细血管渗入农田,造就“湾塘调蓄、泾浜绕田”肌理。明嘉靖《嘉定县志》所载“葛隆市,当娄塘河之冲”,印证其冈身东岸水运枢纽地位。

设计师展示出这里的规划框架——通过生态基底、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三维协同,依托“一网四岸六场景”空间叙事,融合生态修复、文脉延续与功能升级。一幅《葛隆烟云》的国画,呈现了葛隆单元的美好生活场景,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马门村作为首发核心区,堪称沪派江南基因宝库。林田相依、村宅相靠、泾浜交错、纤网纵横的蓝绿基底在此完美呈现。建设中的百亩自然林、四里秀田路、三里水岸游,正将蓝图化为触手可及的诗意栖居。

宝山:疗愈田园

冈身以东的宝山,地处长江出海口感潮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坡倾斜。受地势土质影响,水体易失难蓄。当地人民便引出湾塘泾浜蓄水,村落围浜而聚,如星络散布田野,展现曲水蜿蜒、星络散布的特点。

宝山月罗月狮风貌单元,水网虽有变迁,但“泾河为骨、直入江海,沟浜为脉、生发田园”的水系结构未变。此处的规划愿景是打造“隐于市井的疗愈田园”,锚定水绿生态框架,结合“顺天应时”的生活时序,谋划“一月一景致,一景一主题”的月罗十二景。

顾泾沿岸约1平方公里首发区,设计紧扣“曲水星络”精髓。蜿蜒泾河如银色主脉,串联星罗棋布的村池——或水围村,或水衔村,或村枕水,姿态万千。东林梅坞暗香,四季花海绚烂,交织“花月之浦”。这里的两项国家级非遗因势而生:罗店龙船,正是适应曲水泾浜狭窄水道的观赏性平底龙船瑰宝;月浦竹编,则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它们是活着的“沪派江南”印记。

  九峰三泖,峰泖意境的现代转译  

松江:画中意境

松江九峰十二山,是上海境内唯一的山丘地带。三泖与九峰相依,为太湖下游泄水形成的天然湖泊,如今演变成河道、湿地。正如诗句“三泖溶溶映九峰,白云飞处认吴淞”所描绘,这里山水相依,钟灵毓秀,是“沪派江南”的生动写照与精华所在。

松江被誉为“上海之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遍布,府城、仓城等风貌区内,唐经幢、宋代方塔、元代云间第一楼等古迹,串联起“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千年画卷。松江区佘山镇西南方向,冈身线以西,拥有上海仅存的浅丘平原风貌,是“九峰三泖”地貌的典型承载区,属于沪派江南“十二意象”中“峰泖”片区。

以天马山为核心的18.6平方公里规划区,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田环山抱、水绕山行、村沿水生、路顺峰转”的特色空间基因。平原村古遗址、斜而不倒的护珠塔、横云山摩崖石刻,都是“诗画江南”文化意境与山水形胜自然禀赋融合相生的展现。

在1.36平方公里的首发区,“天马行空·翁浜画境”是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的设计团队所追求的核心意象,理念是“从画中来,蕴画中意”。“我们充分利用浅丘地貌,通过科学土方平衡重塑地形起伏之美,疏通河道编织灵动水网,精心修复荷塘湿地生态,深度融合休闲农业与旅游体验。”设计师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将再现“结屋平原对碧山,双峰前映荷花池”的峰泖意境,充分展现“天马行空·翁浜画境”的空间意象,营造一处“十鹿九回头”,令人心生向往的“沪派江南”云间胜境。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文、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