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长野健时隔10年重返上海,盛赞上海“面向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像汉堡和上海这样的国际化海港大城市,和我出生地旧金山一样,永远会保持开放,让新的想法和旧的传统交融,作为先锋和领袖者接受和发展最新的音乐理念,带着开放的心态面对21世纪的乐团声音塑造。”6月7日晚,作为今年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重磅演出之一,“上药销售之夜·生命礼赞——长野健与汉堡国家爱乐乐团”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时隔10年再度来到上海演出的知名指挥家长野健,在专访中对文化的多元性尤为关注。
出生在加州的一个小渔村的长野健,周围邻居都是移民。除了亚洲的中国和日本,还包括了瑞士、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从5岁起,他开始跟随来自慕尼黑的教授学习钢琴。“他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对我的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德国风格的音乐,还包括了德国的哲学、视觉艺术等等,所以后来我搬去德国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就好像回家了一样。”他说。
在德国,他在不同文化之间游走的能力,让他近三十年间,先后执掌了多支世界名团,并最终成为了蜚声国际的指挥家。他自2015年开始执掌汉堡国家爱乐乐团,此次上海的演出,他以德国当代作曲家约尔格·威德曼的《充满活力的》开场,这部作品创作于2008年,是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现代解构,随后他又联袂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拉法乌·布莱哈奇演绎莫扎特《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让沪上乐迷对独特的“汉堡之声”大呼过瘾。“在汉堡的10年,我和乐团合力打造了特别的‘汉堡之声’——如果说指挥自己就能塑造一个乐团的声音,那太傲慢了,这是一个有机的过程,不能人为去强求。”对这个说法,长野健解释说,自己在汉堡,主要是和乐手们保证音色、整体感以及统一的理念,“演出前的排练我们就会追求完美,这样之后的现场表演就能自然成形。”
同样,得益于他的“世界公民”经历,他在汉堡国家爱乐乐团也有着跨文化的协调能力,“虽然乐团里德国乐手占据了多数,但我们全团有来自17个国家的乐手”,他认为,一个交响乐团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只有合作区追求共同的目标,才能有好的发展。
追求合作的同时,他也在寻求保护文化的多元性。他观察认为,德国文化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个地区都有各自非常显著的文化特征”。他在柏林、慕尼黑、汉堡的乐团都任职过,“乐团的文化则与数百年来和作曲家们的长期关系息息相关,当然这些文化现象也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我发现三个团的个性完全不同,这种多元性正是德国文化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来到上海,他也同样在观察。他看到了上海交响音乐厅“因为绝佳的声学效果而举世闻名”,“也是社会公众集聚和交流的场所”,这让他想到了易北爱乐音乐厅。“它建造之初极具争议,因为预算的问题,但现在,每个人都认同易北爱乐音乐厅,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举行音乐会的场所,也是汉堡的象征。”他说,“汉堡和上海其实是非常相似的,都充满了生机,因为它们都是港口城市,是通向国际世界的一扇窗。纵观历史,汉堡还有一点跟上海相似的是,总是看向未来。所以,我敢说易北爱乐音乐厅和上海交响音乐厅是两个很好的典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