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他们走进上百个工厂,让中国制造被全网看见
李亚鹏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点燃一根火柴、打开一盒电池,却很少有人会思考它们是怎么诞生的。而在b站,up主团队@一切的流程,用镜头回溯它们诞生的初始。这个团队,不是行业的专家,却跑了全国上百家工厂,从具有时代特色的火柴厂,到科技前沿的太阳能光伏板工厂,他们见证着中国工厂流水线上的千变万化,也凝望中国制造行业的发展。没有解说,只有机器轰鸣、工人穿梭,90后摄影者李亚鹏与他两个朋友一起,记录下上百家中国工厂的流水线制造。
从一个棉被厂开始
他们闯进了工厂的世界
“当时经常看工厂制造的视频,大多数是国外的,中国制造业现如今发展得比较快,我们想拍拍中国的。”一个工科生李亚鹏,两个新闻专业毕业的朋友。这是“一切的流程”最初的模样。在队伍成形前,李亚鹏在做销售,两位朋友身处新闻业,都和工厂八竿子打不着。但私下里,他们都有个梦,去拍摄记录科普展示下中国制造。
李亚鹏来自机械设计制造机器自动化专业,大学时进工厂参观过,对生产制造感兴趣,而两个朋友有专业技能,会拍摄、剪辑,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就这么开始了。
最初,打了几十通电话去联系工厂,他们被许多工厂婉拒拍摄。第一家愿意让他们拍摄的工厂,是个生产棉被的“小作坊”。就这样他们带着摄影装备——一台手机,走进了现实意义的流水线。厂房里共计三四十号工人,专门生产供礼品店和公司发福利用的棉被套装。“厂区虽小,但是有面料布料裁剪区、缝纫区、梳棉区、自动绗缝区,觉得挺有意思和意义的。”李亚鹏说。
虽然“棉被”听上去平常,但身处其中,李亚鹏形容是“一场探索”。在那里,他见到瘫在床上的棉被一条条挂在空中,洁白柔软的棉花变成了棉被。拍完回去,视频剪出来共计八分钟。传到网上,没有解说,背景音只有发出飞转声的缝纫机、工厂特有的因寂静而凸显的嗡嗡声,这也成了之后“一切的流程”视频的惯例:十几分钟内,只有工厂的流程在画面上安静地运转。
拍摄了解每一个厂
将人眼所见还原给观众
“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广东、浙江,为了拍工厂,很多地方都去过。”李亚鹏盘点去过的工厂。为了拍摄,不知不觉,他们从北方走到南方,跨过七八个省份。他形容,拍摄“没有标准”。“只要工厂愿意展示,我们就会前去。”他认真地说。
第一次拍摄以后,往后接受他们拍摄的工厂越来越多。有些是认为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有些是之前拍的工厂的朋友进行介绍。而李亚鹏和团队的朋友,认真地对待每一家工厂。每次拍摄前,他们都会简单了解工厂所在的行业、大概的制造流程。这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拍摄范围跨度很大,从喝酒的酒瓶、体育娱乐台用的球桌,甚至到专业的PCB电路板组装,无所不包。另一部分是对工厂的敬畏。“如果你不知道流程,你不可能明白如何去拍摄、去讲述。”李亚鹏解释。
一般而言,面对流水线,他们会尝试多个机位,就像拍人,“大中小景,以及左侧、右侧、正面俯拍、仰拍等多个角度”,只是拍摄对象成了自顾运转的工厂。在他们的视频里,往往有一系列镜头语言,一列列工业品并排,而工人们在其间忙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工业美学,但李亚鹏并不认为这有何特别,他平静地讲述他们拍摄的目的:“我们只是正常拍出工厂的景象,尽力将人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还原至视频里。”
百万播放的火柴厂
时代变迁下厂的新与旧
“一切的流程”账号上播放量最高的,是一条拍摄火柴厂的视频,在B站播放量超过150万。“寻找火柴厂很困难,因为如今现存的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很少。”李亚鹏坦言。他们从一位天津的“花火爱好者”收藏的火柴图案开始寻觅,一层层联系,最终和河南安阳的一家火柴厂接上了头。
“成千上万,全部滚过来。”李亚鹏描述火柴工厂流水线上感受到的“震感”。上千万根火柴进行烘干和打包,它们像利剑一样立起,在空中旋转,滚动,风干。红,成为一个坐标点,指引人的视线,吞没人的话语。
在火柴厂,李亚鹏见识到了各种新奇的、在生活中从未见过的火柴类型。原来火柴还能有婚庆、世界杯主题,被用来制作中国地图。两米高的巨型火柴,或粉的、黑的,五颜六色的火柴类型,无所不包。
拍车间的时候,他们还意外发现火柴厂里开设了一家看似格格不入的印刷厂,用来承接各类印刷业务。“印刷厂是为了定制火柴包装的图案而特设的,由于如今火柴需求量少,外面很少有印刷厂会特意接活儿。为了服务火柴,老板搞了个印刷厂,为了养活印刷厂,又开始忙活,接印刷业务。”他说。
李亚鹏从中读到时代下产业的变迁。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有一些东西走得慢,落在身后,变成了一种执着的坚守。但拍摄中,亦有一些新生的中国工厂,它们踏着浪潮,生机勃勃。“我们拍太阳能光伏板制作,全自动化流水线,工人成了辅助,关照机器运转流畅与否,处理相关问题。”他啧啧称奇。还有些工厂,拍摄时需要手套、口罩,走进去,工作环境堪称一尘不染。
让中国工厂为人知
解锁百分之一后的旅途
有时,团队拍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种困难并不是剪辑上的,而是机器的真实“威胁”。他们去拍一家工厂的铸造生产工艺,钢材在加热炉中融化,金属液体变成黄色金汤,热气扑面而来,那种感觉让李亚鹏想起开水散发的热度。他们只好“躲得远远的”,在安全距离拍摄。还有一次拍摄锚链闪光焊,迸溅的火花落在衣服,衣服都烫熔洞口。“工人比我们离得更近,但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李亚鹏说。
在b站,“一切的流程”拥有12万粉丝。年轻的Z世代观众们享受观看一丝不苟的制造流程,并在评论区留下看法。有讨论工厂科技含量的,有单纯见识制造“大场面”的,还有戏谑地表示“想要订购的”。
之前,趁着火柴那一条视频火热,李亚鹏在视频下帮忙放出那家火柴厂的相关购买链接,最后购买量达到100多单,销售共几千盒。“我希望尝试通过我们的视频,给厂家带来更多的东西,不仅仅是宣传,甚至是一些询盘和订单。”作为一个记录者,李亚鹏说。
在李亚鹏看来,这些年轻人热衷于观看中国工厂的视频,多是出于“好奇”,或者“对知识的渴望”。通过视频,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各种行业、产品,不断拓宽眼界。而这也是李亚鹏和团队拍摄的目的:“我们想通过产品的生产、工厂的拍摄,去宣传中国工厂、中国制造。”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许多国外网友慕名而来,看到了他们的视频,表示中国制造非常好,甚至一些通过写邮件或其他社交软件咨询想采购中国产品。
尽管已走遍全国,拍摄了一百多家工厂。但这对团队来说,这只是开始,“拍摄的数量不及中国工厂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李亚鹏强调。还有许多想拍的行业,比如食品行业,之前他们在接触。又或者是高新技术产业,尽管他们不是行业内的人士,却仍被规模所震撼。一家家盘点着,面对制造的新世界,李亚鹏以冒险家式憧憬的语气轻声感慨:“时至如今,我们看得仍太少。”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