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老师破防的根子在“清北率”
2025-07-09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一位中学老师因三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在微信群发表情绪化言论,甚至愤怒地解散报考群,此事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很快,涉事学校发布通报,涉事老师进行了检讨并致歉,3位学生已按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至此,事件看似得到了解决。

涉事老师的反应和言论确实有失妥当。学生填报志愿,本就是关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理应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意愿。但如果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某位老师,却失之偏颇。我们是否该进一步追问:那导致教师破防的深层压力究竟从何而来?

现在不少地方,高考的“清北率”俨然成为评价学校、衡量教师优劣的硬指标,甚至直接和学校经费分配、教师奖金职称挂钩。这种将教育成果简单量化的做法,将本应良性的教育竞争异化为一场追逐数字的利益传导链。而身处一线的教师,则是这种系统性压力的最终承受者。他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为整个学校的“清北率”全力以赴。当他们在特定学生身上投入大量心血,满心期待他们能报考清北,为学校和自己赢得荣誉时,一旦希望落空,感到沮丧、暴躁乃至情绪爆发,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过分指责某位老师,把板子全都打在传导链的末端,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有失公正。我们不能只批评出问题的人,却放过问题本身,否则会陷入另一种冷漠的误区。具体到此次事件,学生的主体性固然值得捍卫,但教师作为身陷怪圈的个体,其承受的压力和苦闷同样值得被看见,需要被纾解。

教育,本应是引导学生成长、发掘学生潜力的过程,既不能成为被教育者的枷锁,也不能变成教育者自身的囚笼。从这个角度说,涉事老师那一声愤怒的质问,既是个人困境的爆发,更是系统扭曲所结出的苦涩果实。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根源上破除对“清北率”的病态追逐,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摒弃明里暗里用“清北率”为学校排座次的做法,杜绝将这作为拿捏学校的手段。学校方面需让育人成效而非“清北率”成为考核核心。社会更要打破“唯名校论”的用人导向,从大环境层面给教育工作者减压松绑。

凡此种种,当然不容易,却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希望这起事件能成为一个契机,引发全社会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助力教育摆脱功利的束缚,重归育人的温度与理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