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大学生缺乏生活技能?不能只靠高校补位
2025-07-10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一项覆盖全国163所高校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89.2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常识课程,81.19%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此类课程。而现实中,南京传媒学院傅怡强老师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秒没”,外校学生专程来蹭课,更有不少网友表示“太需要了”“请开成线上公开课”等。

当新生因不懂医保流程在医院间奔波,因不熟悉租房合同陷入纠纷,高校及时补位,传授实用知识,无疑是教育责任的体现。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随之而来:大学生已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为何在生活常识面前“两眼一抹黑”?那些关乎衣食住行、权益维护的基本知识,本应在成长过程中习得,为何要等到大学才补课?症结恐怕在于学生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生活教育”的缺失。

从小学到高中,家长最大的关注点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将孩子的知识学习和应试训练视作重中之重,而把生活技能当成次要之事,在优先级上不断往后靠。在此种心态主导下,孩子连叠被子、做顿饭都会被视作“耽误学习”,至于社交能力、医保政策、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训练,更是被排除在家庭教育之外。由于缺乏日常积累,孩子自然不可能在成年之时突然开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要弥补这种缺失,单靠高校开设生活课程,让大学新生临阵磨枪显然是不够的。真正需要的是从家庭到学校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多维度发力。家长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训练以及言传身教,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中小学尤其高中阶段,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生活常识与技能课,和家庭教育互补。

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有必要扭转观念,打破学习成绩与生活技能二元对立的误区。要知道,从家务劳动、财务规划到法律常识、社会规则,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不会影响学业,反而能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成年后的独立生活奠定基础。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教育即生长”,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让孩子在实践中习得生存本领。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鼓励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他们阐述的都是这个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通过主动探索、自主规划来掌握生活常识与技能本就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尤其现在是网络时代,获取生活常识与技能的门槛已大幅降低,不依赖家庭的包办、不等待学校的课程,大学生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主动性,在实践中积累生活智慧,实现自我成长。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从家庭到校园再到学生自身,都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社会化教育。这不仅是对个体成长负责,更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应有之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