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需要处 皆是我故乡|看看代码外的世界,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搏一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本该在写字楼里写代码的人生,因为一张西部计划申请表而发生了改变。这是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张浩南给自己选择的道路。今年7月下旬,这个在长沙长大、上海求学的00后青年就将踏上西行列车,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投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道:“人生能有几回搏?赴西勇搏,砺锋芒!”
抉择 去看看代码之外的世界
毕业季,当同学们纷纷涌入互联网企业,或是继续深造,张浩南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选择西部计划的决定背后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作为上科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的选择要么是深造,要么是去做程序员。但我总在问自己:日复一日地编码,是不是我想寻找的社会价值?我是否还可以做一些更实在的事?”张浩南曾经想过参加研支团,但因为顾及学业没能实现,如今学成毕业,后续的路可以自己选择了,在学校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决心用“还算有激情的岁月去实现一些社会抱负,去做一些事”。
选择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是从小就有的军人情结。二是张浩南平时爱看纪录片,曾经看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大西北的纪录片。屏幕里,第一代兵团人在漫天黄沙中开垦棉田的画面让张浩南感到震撼。尤其触动他的是兵团从零建立棉产业的故事,他们从苏联请来专家,硬是把新疆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如今还在戈壁滩上造出节水灌溉系统,在天山脚下养殖三文鱼……这些才是真正改变民生的创造。”
张浩南是湖南长沙人,考大学时想着要去中国最发达的城市,非北京和上海不选,如今则去到了从未踏足过的西部。他说,自己在中部长大,在东部上学,是时候去西部见识不同的人文与地貌。
准备 学理论练体能不忘带好相机
在党团活动中,张浩南曾经听闻黄文秀的事迹。“大家赞叹她的伟大,但我更关注的是她如何把宏伟的理想拆解为具体行动。她让我明白,伟大始于微小。”在宿舍翻阅《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时,书中的一句话再次击中他:“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他反复咀嚼着这句话,更看清了自己该去往的方向:“如果不去到最需要我的地方,书本上的认知会永远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留在江浙沪这些比较发达富庶的地区,我能贡献的能力可能微不足道。但在渴求人才的边疆,一行代码或许也能产生涟漪。”
他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父母也曾对他的西行表示担忧,怕他不能适应。面对父母的担忧,张浩南这么安慰他们:“新疆条件肯定比上海、长沙艰苦,但从前辈们的介绍来看,现在的生活环境已改善很多,如果我连这点苦都适应不了,那只能说明是我的问题。”
张浩南从小体质一般,出发前,他给自己加码了体能训练。“主要是做一些下肢力量的训练。”他曾向学校西部计划志愿者前辈讨教经验,身边也有高中同学已经在新疆服务,从他们那里听到最多的是经常要去乡镇工作,路走得比较多,最费的就是鞋子。“之前都是坐实验室,我得让自己尽快适应这样的户外工作,把脚力锻炼出来,确保自己到时候能走得下来。”
一定要带的还有一台照相机。“我以前很不爱拍照,但我觉得,接下来的这两三年一定是我人生中最值得记录的一段经历。”张浩南说。
践行 用做科研的精神迎接挑战
一腔热情选择了去西北,是否能在日复一日的基层工作中坚持下去,张浩南也曾问过自己:“我究竟行不行,能不能做出点事?”如今出发在即,他倒是平静了下来。
对于可能会面对的基层工作,他有清醒的认知,可能不会轰轰烈烈,很多都是琐碎的小事,甚至会有些枯燥,但他觉得没关系。“我是做科研的,我会用做科研的精神去面对接下来的工作。”
张浩南告诉记者,读研时他最常待着的地方就是实验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变量设置,常常要等很久才能出结果,在调整过程中也要面对很多琐碎的工作。“只有在你看到方法实现或说是出了一个出色的结果的那一刻会感到兴奋,其他更多时候都是冗长的调试过程,以及面对实验失败的结果。你会感觉到挫折甚至觉得无意义,但其实这是对自我心态的一种磨炼,会让我不害怕失败,也不怕做那些日常而基础的工作。”
尤其是“到西部去”这件事本身就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在基层工作中,首先把自己看作兵团运转中的小齿轮,巡查棉田保障的是国家棉花安全,整理数据服务的是民生规划,这些都具有战略意义。”他也打算用科研思维来破解琐碎:“记录重复性工作的耗时,可以尝试优化流程效率。就像在实验室调试参数,把每项工作都当作实验课题。”
规划 用所学为当地带来改变
张浩南是做人工智能与医学图像成像、处理和分析领域研究的,他也想让自己的所学能真正为当地带来一些改变。
他的设想具体而务实:“我去当地就是服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的,如果分配到农业部门,我想用AI工具帮助农科专家开发一些简易的病虫害识别工具——农户用手机拍病叶,系统自动推送防治方案。如果能在当地真正投入使用,我觉得就是一个小小的贡献,这两三年的工作就有了意义。”
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也不会沮丧。“无论是让我去运营一个公众号,或者说去做一些社区的具体工作,我都愿意,只要是在做实事。”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张浩南是个侗族小伙,他觉得开展社区工作,自己说不定有小小优势,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经验。
对于服务期满后的规划,张浩南的构想很清晰:“我希望至少能服务两年,最好是三年。三年后如果我适应良好,我希望自己可以留下继续在新疆工作,以技术服务当地。”他甚至做好了把父母接到新疆去生活的准备。
如果实现不了,他也希望能将西部计划的这几年经历以其他方式延续下去。比如回湖南参与当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培养,或是推动湖南与新疆的产业合作。“不要害怕改变,更别忘记选择西部计划的初心。”对于未来的自己,张浩南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