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江南风的《牡丹亭》,宫廷风格的《游园·惊梦》同样令人惊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昆曲有南昆和北昆之分,两种昆曲唱腔程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汤显祖的《牡丹亭》这几年俨然成了南昆最为人熟知的作品,而北昆却演得相对少。7月11日至12日,由北方昆曲剧院历时两年多精心打造的昆曲《游园·惊梦》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上演,让人领略有别于江南风的宫廷风格的《牡丹亭》。
《游园·惊梦》脱胎于汤显祖经典名著《牡丹亭》,北方昆曲剧院创作团队以宫廷文献《升平署扮相图》《宫廷演剧穿戴提纲》为根基,特邀故宫专家参与创作,将杜丽娘“游园惊梦”的经典段落进行宫廷美学重构。剧情在保留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会、地府追寻、现实重逢的核心脉络基础上,创新性融入清代衍生的花神群唱《大堆花》段落,以十二花神手持非遗“宝石花”法器的“堆花”仪典,串联起梦境与现实的奇幻叙事。
从昨晚的上海首演来看,这北昆版《游园·惊梦》不仅是剧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唱腔设计和“服化道”上也变化巨大。唱腔融入宫廷雅乐元素,笙箫钟磬的编配与传统曲牌相得益彰,舞美则以三面旋转“月亮门”和七层纱幕构建极简美学空间,几何线条勾勒园林曲径,灯光投射形成“似隔非隔”的朦胧意境。
剧中十二花神手持的“宝石花”法器堪称非遗工艺的活态展示。每件法器均以玉石和宝石纯手工雕琢镶嵌,历经选料、雕琢、镶嵌等数十道工序,薄透的花瓣与金丝缠绕的花蕊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戏服如行走的文物图鉴,服装造型严格遵循明清宫廷文献记载,杜丽娘的“月白衫子”“对儿红披”青衣采用苏州全手绣工艺,缠枝莲纹以细密针法勾勒,月白色调既显宫廷华贵又衬少女灵动。十二花神与睡魔神的服饰更是参照故宫文物复刻,从纹样到配色均考据严谨,让演员宛如从宫廷画卷中走出,举手投足间尽是“一顾倾人城”的古典气韵。
该剧由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邵天帅领衔主演。邵天帅师从张静娴、胡锦芳等昆曲大师,工闺门旦,曾荣获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新人奖、中国昆剧节优秀表演奖等多项殊荣。在《游园·惊梦》中,邵天帅以细腻的身段、空灵的唱腔,将杜丽娘的少女情思与对爱情的执着演绎得淋漓尽致。柳梦梅一角由功底扎实的二级演员王琛担纲。
有观众感叹:“舞台仿佛仙境,一颦一笑皆是诗画。重工满绣的戏服、如梦如幻的灯光,让人恍若穿越回明清宫廷,体验了一场皇家贵族的美学仪式。”导演张鹏则对青年报表示:“这部剧承载了剧院及主创团队100余人的心血与努力,更凝聚了大家对中国美学的深刻理解、创作热情与艺术理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