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高原强科”!这位来自上海的援藏医生以初心赴使命
2025-07-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阳”,接受记者采访时,援藏医生于德刚说,这是他一直放在内心深处的一句话,也是他想和青年人分享的一句话。

从黄浦江畔到藏南大地,上海市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于德刚带着“做积极阳光的人”的坚守,用一年的时间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从近乎空白成长为“高原强科”。前后完成300多台手术、培养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在海拔4000米处写下医者仁心的青春篇章。

  向阳而生    跨越三千里的抉择  

2024年7月16日,上海九院骨科办公室收到紧急通知:需在2天内决定选派一名关节外科医生支援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看到通知的那一刻,于德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他没有犹豫:“我去!”

这不是于德刚第一次支援祖国的边疆地区。2022年,于德刚也是第一时间报名志愿前往云南省澜沧县帮扶。在那个群山环抱的小县城,他见过太多拄着拐杖的村民在诊室门口徘徊,眼神里满是对“能正常走路”的渴望。“他们握着我的手说‘医生,能不能帮帮我’,那种期盼,我忘不了。”正是这份记忆,让他在看到援藏通知时,再次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

7月23日通过体检,28日清晨于德刚便登上飞往拉萨的航班。

初到日喀则,海拔4000米的高原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60%,夜里躺下去就像“胸口压着石头”,同时还伴有失眠、鼻腔出血等各种不适,不过,于德刚很快就适应了。但比身体不适更棘手的,是当地医疗的“双重困境”:一方面,高原上的藏族群众受环境条件影响,大比例人群有着关节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困扰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因习俗和健康观念,很少有人主动求医,当地医院甚至没有医生能独立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不能等患者来找我们,得我们去找患者。”援藏担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的于德刚一头扎进了周边县区。在定日县的集市上,他顶着38℃的烈日,用手比划着“关节置换就像给机器换零件,换完就能动”;在萨迦县的牧民定居点,他跟着村医挨家串户,看到一位老人因髋关节畸形常年蜷在角落,当即蹲下来演示“做完手术,您能站起来晒太阳”。8月12日,首位藏族患者入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于德刚开始了“边手术边教学”的日子——每台手术都让当地医生们全程跟随,术后把术前术后的对比照片贴成册子,“照片不会说谎,他们能看见希望”。

  逐光而行    用技术播撒“能治病”的希望  

上海带到日喀则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以说能够创造“新生”。

17岁的次仁卓玛是最早被“点燃希望”的患者之一。这个初三女生因幼年髋关节感染,关节破坏、股骨畸形,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走路时身体倾斜近30度,像棵被压弯的小草。父母带着她辗转拉萨、成都多家医院,都被医生摇头劝回:“太复杂,风险太大。”

于德刚接诊时,次仁卓玛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不能让孩子一辈子这样。”他连夜联系上海九院的团队,把影像数据传回去,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1:1的骨骼模型。在模型上模拟了10多次后,他带着模型走进手术室。那台手术做了4小时,当假体精准植入的那一刻,于德刚长长舒了口气。

半年后,于德刚到定日县义诊,远远就看到一个姑娘朝他走来,步伐轻快。“于医生!”次仁卓玛笑着转圈,裙摆扬起,“我现在好多啦,还想考个好大学!”次仁卓玛的母亲捧着自家酿的青稞酒:“您是我们家的恩人,一定要尝尝卓玛种的青稞。”虽然婉拒了,但那一刻于德刚觉得,所有的高原反应、手术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能做关节高难度手术”,于德刚成了“科普宣讲员”,他和当地医生一起,带着宣传册下乡,在牧区帐篷、乡村卫生院设“流动诊室”。他先后跑遍了十多个县区,筛查出200多名需要手术的患者。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技术的突破接踵而至。2024年8月20日,成功为一名67岁膝关节疼痛30多年、严重外翻畸形的患者实施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2024年9月4日成功为一名23岁严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实施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到2025年7月,团队累计完成270余台关节置换手术,其中83台是复杂病例,23台应用了3D打印的骨骼模型或手术导板,创造了西藏关节外科领域的多项“第一”。更重要的是,所有关节疾病患者都没有外转,“日喀则能做高难度手术”的消息,像高原的风一样,吹遍了藏南大地。

  心有暖阳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手术台是最好的课堂。”于德刚始终记得出发前院领导马延斌书记的嘱托:“援藏不是完成多少台手术,是要让当地医生接得住。”不仅仅要输血,更要造血,真正带不走的医疗资源是本地培养起来的医生。

当地骨科医生冯祥,这位年轻小伙肯钻研,但是之前并没有独立开展过关节手术。于德刚来到日喀则后,冯祥便成了他带教的学生之一。于德刚给冯祥量身定制了“阶梯式带教”计划:第一步,自己主刀,让冯祥身旁跟随,边做边讲“这里要避开神经,角度差1度就可能瘫痪”;第二步,选简单病例让冯祥主刀,自己站在旁边认真指导,递器械时轻声提醒“慢点,先确认解剖位置”;第三步,放手让冯祥做中等难度手术,自己只在关键步骤“搭把手”。

为了让教学更直观,他把上海的“黑科技”搬到了高原。有个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完全融合,冯祥对着CT片愁眉不展。于德刚把数据传回上海,3天后收到3D打印的骨骼模型:“你看,这里是粘连的关节囊,必须先松解才能暴露术野。”冯祥捧着模型反复比对后,激动地说:“我明白了!”这种可视化教学,让当地医生的学习速度提高了近一倍。

援藏医生的“师带徒”模式不断提升着本地的诊疗能力。于德刚身边还跟着一名1999年出生的当地医生普布扎西,如今他还只能打打下手,管理病人、跟随手术,帮助病人做术后康复,但他也已把关节外科专业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手术室里的配合也得“从零开始”。关节置换手术器械多达上百件,配合的护士们理不清清“髋臼锉”和“股骨柄”。于德刚将手术步骤拆解成了若干个环节,他带着护士们用体外模型练了一遍又一遍,“每个动作都要精准到位”。如今的手术台上,当他伸手时,护士递来的器械分毫不差。

“骨科的发展,离不开这里每一位骨科医生和护士的辛苦付出。他们与我的工作无缝衔接,在周末陪我一起到周边的县乡去义诊,经常跟我一起手术到深夜,甚至凌晨,就连周六也是在手术室里度过的。”于德刚说,正是大家在共同努力,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骨关节疾病诊疗技术达到了西藏的最高水平,甚至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

转眼迎来了7月,日喀则的青稞开始泛黄,离别的日子近了。不过,如今冯祥等医生已经能独立完成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不少阿里地区的患者也慕名而来。目前,于德刚已经把80多个复杂病例的影像资料、手术录像、手术前后的功能对比照片视频全部刻成光盘,做成数字教学库。“这些是‘种子’,得让它们在这儿生根发芽。”他笑着说。

自2015年起,上海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取“组团式”医疗援藏模式,选派十批次医疗专家前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进行对口支援,既“输血”又“造血”,在珠峰脚下为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护航,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上海医生的责任和担当。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阳”,这是于德刚一直放在内心深处的一句话,也是他想和青年人分享的一句话。参与援藏工作,它是医者面对生命的赤诚,是跨越山海的守望相助,更是那些在高原上播撒的希望——如同格桑花,在海拔4000米处,迎着阳光,倔强绽放。援藏是一阵子,情谊是一辈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