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出的练习卷学生3秒就用豆包答完了,AI如何推动教师从“教”到“创”?
2025-07-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学生用AI写作文,教师却不知道它是怎么生成的”“老师出的一张练习卷,被学生3秒钟就用豆包答完了”“一个AI助手,短短几分钟就能做出整张PPT”……大模型时代的教育变革,来得比想象中更快,该如何解决教育面对技术浪潮时的这些群体困境?7月12日下午,第三届北外滩教育发展论坛上,来自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的专家大咖展开跨界对话与碰撞,共同寻找AI+教育的更多可能。现场,虹口区也全面展示了在AI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的整体布局和实践成果。

虹口已建成“数智虹教”基座

全区中小学100%普及30课时AI基础课程

“这台AI智能终端可以给我讲故事,我也可以和它互动,进行提问和讨论,而且我还可以获得学习积分。”交流展示区域,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刘栩棠向嘉宾介绍一台智能终端,这种智能终端在他们学校教学楼每一个楼层都有一台,深受同学们喜爱。

这种智能终端是融合了人工智能与“五育”趣味互动的“五育模镜”个性化成长激励系统,可智能生成学生专属成长画像,精准推送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挑战与定制化成长建议。目前已在虹口区近30所学校投入使用。

智能终端的应用是虹口区AI+教育探索的一个缩影,更多创新实践在区域内的校园中不断涌现。在江湾初级中学,AI成为了学生“智启网页新视界”的助手。过去学生只会最基础的HTML/CSS语言,遇到复杂功能往往畏难退缩,而现在,他们只需清晰描述需求,AI就能生成相应代码。北虹高级中学的音乐课堂上,学生借助人工智能作曲软件为校园定制配乐,细致雕琢作品的情感张力;中州路第一小学的学生借助AI驱动的“诘问-反馈-再诘问”互动学习机制,实现了从事实认知到价值认同的思维跃迁;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高三生物课堂上,学生借助智能体阅读并解析科研论文,进行观点-证据-推理论证的训练;丰镇中学在语文课堂引入生成式AI,改编《木兰诗》课本剧并设计舞美场景,促使学生在戏剧表演中完成跨学科表达与思辨……

在AI的加持下,课堂正从“教学任务驱动”走向“学生问题驱动”,从教师单点投入走向人机协作与群体共创。AI不再只是系统中的代码,而是与孩子们的思考、探究交织在一起的“助手”与“伙伴”。据虹口教育局介绍,虹口已建成“数智虹教”基座,贯通国家和上海市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涵盖“教学管评研训”的“云支持”育人体系,为虹口区6万学生、6700名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

目前,虹口已构建起“基础-特色-卓越”的三级进阶课程体系,联合华师大开发30课时AI基础课程,在全区中小学实现100%普及;支持南湖职院向中小学提供AI职业体验特色课程;依托“青少年科学院虹口分院”打造“AI+工程+项目”卓越课程,培育人工智能“未来之星”。

近300名教师成为“主理人”

创制200余个“教育智能体”

如果说课堂上的变化让AI+教育具体可感,那么虹口搭建的治理体系,则让这场变革更具可持续性。在虹口,这场AI变革不是从“技术”而是从“人”开始的。在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看来,AI要在教育中真正生根,离不开一支敢用、会用、能创的教师队伍。为此,虹口首先把重心放在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上,创新建立“三级CIO”制度和“教师主理人”机制,推动教师从被动使用走向主动创造。

为破解教师从理念到落地的技术障碍,今年1月,虹口上线了“HEADS虹口教育智能体导航系统”,用“大模型+知识库+工具链”搭建数字底座,降低智能体开发门槛。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位教师成为“主理人”,182个教育智能体成功在HEADS平台上线,后续还有约150个教育智能体PRO也已经“在路上”。这些智能体既服务课堂探究,也在作业辅导、学情分析中发挥效能,实现AI从“拿来用”到“量身造”的跨越,实现个性化、场景化、可追溯的精准教学支持。

“HEADS平台就像虹口教育的‘应用商店’,上面的每一个智能体,都是不同老师针对各自学科学情创造的‘数字助手’。”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寅分享了一个案例,去年9月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英语启用了新教材,新教材更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们找到学英语的感觉,上海市长青学校英语教师邵嘉如和同事们根据课程内容,搜索了一些英语绘本作为课外学习材料,但效果并不好。她们又想到,借助市面上已有的大模型来生成一些新内容,但由于大模型不熟悉具体教材和不同年段的学情,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师生需要的。于是,她们开始尝试用HEADS平台设计“小学英语绘本助手”智能体,只需要输入一组单词,就能为孩子们定制并生成符合他们学情的绘本故事,以及适配的英语课外练习。

目前,在技术团队的支持下,这些预设的功能都已基本实现。“我们期望,这个智能体能成为虹口小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新起点。”陈寅说。

助力教师筑牢“安全边界”

《“教育智能体Pro”创制和应用指南》发布

随着AI深入课堂,数据安全与教育伦理的挑战随之而来。今年1月,虹口发布《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办法》,成为国内首个发布区域生成式AI管理规范的城区。同时,虹口教育局还联合教育专家、技术专家和一线AI专员,组成了“教育智能体伦理与专业审查委员会”,对每一个智能体从开发到上线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并搭建起“区域-学校-班级”三级防护体系,对智能体全流程进行规范管理,将数据安全和教育伦理落实到每个智能体、每节课堂。

现场,虹口《“教育智能体Pro”创制和应用指南》正式发布,为智能体从设计到审核、应用提供了标准化指引,标志着虹口在AI教育治理与实践上又迈出坚实一步。同时,虹“芯”魔方青少年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项目也正式启动,将为虹口的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更具科研气质的试验场。此外,北京大学-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虹口实验区也宣布启动共建,未来这里将成为更多AI+教育实践研究的孵化基地。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表示,在“AI驱动的教育变革”中,“变”字主要需聚焦深化育人本位的价值锚点、深化全域协同的生态构建、深化问题驱动的应用创新三个方面,虹口教育所探索的,正是如何把这样的价值指向落到治理、课堂与教师协同生长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