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志向>分数,这一届高考生给出了答案
2025-07-1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两则关于高考生志愿选择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浙江金华一中的吴轩哲,以687分的优异成绩在全国空军自主招飞学员中位居榜首,毅然投身空军飞行员的行列;浙江诸暨中学的贺显贻,高考成绩604分,超过浙江省特招线12分、普通类一段线114分,却首选定向培养军士,踏上了军旅之路。

在传统观念里,像吴轩哲和贺显贻这样的高分考生,一定是顶级高校争抢的“香饽饽”,热门专业任其挑选。然而,这两位年轻人却打破固有认知,将目光投向国家需要的领域,用自己的方式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高考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引发热议。不少人觉得是“浪费人才”,钟芳蓉却因热爱而坚定前行。如今她投身敦煌,为考古事业全力以赴。再如,近年来不少高分考生挣脱名校、本科等标签束缚,将自身志愿与国家产业需求相结合,选择职业院校的定向培养专业。于是2024年出现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多个专业录取分数高出本科控制线100多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热门专业投档分达到573分等“名场面”。部分“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甚至做出了报考“双非院校”研究生的选择。“逆向考研”虽有争议,但年轻人主动卸下名校光环的理性和务实,是值得肯定的。

年轻人在求学选择上的变化,折射出社会观念的更迭。一方面,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更加理性和包容,不再以学历论英雄、用专业定一生。另一方面,国家对国防、基础学科、职业教育等领域的重视与支持,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平台和机会。他们在选择志愿时更注重将个人的兴趣、特长与外部需求相结合,在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正如贺显贻所言:“分数只是一个数字,我觉得本科、专科没有高低之分,适合自己的、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才是最好的。”

这一届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分数不再是框定人生路径的唯一坐标。志向大于分数,选择大于标签。在求学的道路上,年轻人完全有理由、有能力遵从内心的热爱,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时代洪流之中,描绘自己的人生画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