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正反面月壤“空降”上海,这些“巧克力粉”背后是中国探月能力的巨大飞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在世博会博物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看到了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带回来的月壤,小小一搓,放在密闭的容器里,颜色深褐,有点像巧克力粉。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小小的粉末背后是中国探月工程20年的伟大发展和突破。“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7月15日在世博会博物馆开幕。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1953.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举世瞩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月球正反面月壤,用眼睛去看,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一样的“巧克力粉”。但是从正面取壤到背面取壤,在技术上面就有着很大突破,反映了中国在探月能力上的重大突破。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上,月球正面、背面样品的零距离对比展示,在中国国家馆内一经展出便吸引了观众大排长龙,在世博会这个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通过“扣月之门”“月途之征”“月程硕果”“筑梦深空”“苍穹回声”五个单元,以60余件珍贵的实物与详实的历史档案,阐释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遥远深空的科技魅力。
200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本次展览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为主线,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篇章,到“嫦娥五号”携月壤凯旋,系统讲述了中国探月工程波澜壮阔的20年。工程研制团队一条龙攻关攻坚,以“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引领,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一步步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充分展现了探月工程作为我国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工程的重大成果和重要意义。
展览中有很多珍贵实物值得关注。除了网红月壤之外,记者还看到了全身大量烧灼痕迹的嫦娥五号返回器。返回器重约325千克,大底直径约1.26米、高度约1.24米,采用大钝头球冠倒锥气动构型,继承载人飞船返回舱气动设计,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地球。现场看到的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则使用高强度锦纶和芳纶材料,减速伞为锥形带条伞,面积约1.6平方米;主降落伞为环帆伞,面积50平方米。
此外,一些模型也值得关注,包括嫦娥一号卫星1:2模型、嫦娥四号探测器1:2模型、玉兔二号月球车1:2模型、长征八号运载火箭1:25模型、鹊桥二号中继星1:2模型、地形地貌相机、极紫外相机等重要展品。
本次展览为期2个月,作为探月工程20年巡展的重要一站,还将启动探月精神宣讲、科普知识等系列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