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无孔精准诊疗再添数字化“利器”!首台MONARCH机器人正式落户市一医院
2025-07-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肺癌是全球第一号癌症杀手,也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如何提升肺癌治疗的精准化?又一创新机器人来了!7月16日,强生医疗科技旗下经自然腔道诊疗机器人MONARCH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正式“上岗”启用。在这台机器人的辅助下,医生可在患者体表无切口的情况下,经患者的支气管对肺部病灶尤其是远端深部病灶进行精准诊疗。

据悉,此次MONARCH的正式落户,也标志着我国肺癌早诊早治向微创化、精准化更进一步,有望使更多患者受益于“无孔诊断-精准定位-微创治疗”的诊疗一体解决方案。

对于创新应用数字化机器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表示:“去年9月,我院成功试用完成了沪上首例MONARCH机器人辅助下的无孔定位手术。我们对一位有10mm高危磨玻璃结节的患者进行了无需穿刺的病灶精准定位,并顺利实施了亚肺叶切除手术。今天,MONARCH平台在我院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这项数字化创新技术将正式应用于临床,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助力肺癌的早期筛查和治疗。”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106.1万,死亡病例约73.3万,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整体肺癌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肺癌早筛早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其临床诊断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早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在77%-92%,而晚期患者仅为 10%~36%,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因此,推动我国肺癌防治关口前移,切实提高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需要进一步普及肺癌早期筛查和精准诊断。

然而早期肺部病灶及肺结节多数很小且位于肺外周,现有传统导航支气管镜活检技术往往难以精准触达,而经皮穿刺活检则存在较高并发症风险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且许多老百姓“谈穿刺色变”,对于侵入性检查存在恐惧心理,因此肺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治存在巨大挑战。

“当前肺结节的诊断率不断提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体检中检查出肺结节,甚至是多发肺结节。对于多发肺结节的诊疗,外科手术和放化疗仍然是主要的方法,从对患者肺功能的保护、治疗的效果和周期上来说仍有可以进步的空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范江教授表示,“MONARCH经自然腔道机器人的引入使我们有了治疗多发肺结节的创新技术,通过体表无创口、精准抵达病灶的特性,对多发性结节进行治疗,让患者一次入院,就能解决多个结节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减少患者内心焦虑,甚至进一步根治。”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球首个经人体自然腔道诊疗的机器人平台,MONARCH三大技术创新对提高肺癌诊断和治疗阶段的微创化和精准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肺病变抵达”,独特的双鞘双通道柔性内镜,由两条机械臂分别控制,有望帮助术者操作内镜时稳定准确地抵达病灶;“全程可视”,集成摄像头和冷光源在柔性通道上,以全程连续视野,以期为手术关键的最后一厘米保驾护航;“精稳操控”,双机械臂稳定控制导管末端,游戏式控制手柄灵活可控,希望可以帮助术者提升学习效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