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换新”拉动消费,下半年提振消费还需寻找更多发力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7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框架来看,消费拉动力最强。记者今天从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上获悉,目前国家“以旧换新”补贴对于拉动消费作用明显。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约66.0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高于年初设定的全年GDP增长5%的目标,超出市场预期。其中,消费数据持续走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二季度增长5.4%,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呈现逐季提升态势。
近日在沪举行的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上,消费问题也成为专家热议焦点。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化斌代表团队发表的《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在谈到消费波动的问题时,吴化斌表示:“消费恢复受到前期国补、以旧换新政策的影响、这些政策对耐用消费品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耐用消费品增长比较迅速,带动了整体消费的恢复。”从数据来看,目前国家“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商品增长都十分明显,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20%。
吴化斌也表示,“以旧换新”政策在下半年刺激作用有待观察,提振消费需要寻找更多新的消费发力点。这也是目前外界对于中国消费的主要担忧。
针对释放消费潜力方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从长远来看,需要在分配领域,尤其是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领域深化改革,来确保居民消费合理稳步增长。其一,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提高特定群体工资,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统筹提工资与提物价。其二,尽快定型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形成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对困难群体帮扶的精准度。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中国正经历一场由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驱动的“美好”供给冲击。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近90%,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蕴含着新生产模式。另一方面,许多行业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财务指标却在恶化,企业利润率甚至降至历史低点,这些应归结为“内卷性定价模式”导致的恶性竞争。“如果价格下降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企业利润理应改善。然而,当前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成本下降,但利润下降得更快’的现象。”
针对这一困境,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必须全面启动微观治理。他认为,政策思路应从过去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新模式,将竞争政策提升到舞台中央。面对中国产业政策长期优先于竞争政策导致的微观层面失序,强调要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并强化竞争,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