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博大展已突破十万参观人次,博物馆戏剧《看尽长安花》正在上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7月22日,记者从奉贤区博物馆了解到,今年博物馆“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已经突破十万参观人次。另外,博物馆戏剧《看尽长安花》正在上演,周六日入场人数超9成。
自6月18日开展以来,“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备受观众喜爱。第十万名走进展厅的观众是来自上海的陈先生,他身着唐朝服饰,作为穿越时空的书生缓步走入展厅。
博物馆还为陈先生准备了一份文创小礼品。在接受参访时,陈先生表示,非常荣幸成为幸运的第十万名观众,此次“露华浓深”展览形式新颖,令人印象深刻,下次还想带上家人朋友再次打卡。
“唐代生活美学展”里的这些文物在历史长河中曾扮演过怎样鲜活的角色?或许我们可以在博物馆正在上演的戏剧《看尽长安花》里找到答案。
戏剧里的演员化身说书人,用脱口秀的诙谐劲儿讲起唐玄宗“羯鼓催花”的典故,将雅乐知识巧妙藏在笑料之中。在展柜里的羯鼓文物,也随着舞台上的复原演奏有了生命,就连展厅里看过的其他音乐文物,也都有了声音与故事的依托。
据介绍,剧中的音乐设计,始终追寻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唐代的音乐又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雅乐的发展、西域音乐的影响,从而呈现出高雅和世俗两种明显的倾向。
在剧中,同一主旋律在不同场次经过巧妙变奏,搭配多样乐器,展现出从高雅(第一幕:羯鼓催花)到优雅(第二幕:长安水边多丽人),清雅(第三幕:共喜流殇修故事)到世俗(第四幕:夜市千灯照碧云)再到激情(第五幕:骏马飞驰意气扬)的雅俗共存与过渡,既有高山流水的悠远,也有人情地气的鲜活。
乐器选择上,遵循传统与古典原则,鼓、箫、古琴、琵琶等次第登场,经由音乐人演奏录音并后期混音合成,最终呈现出细腻丰富的听觉盛宴。
有趣的是,戏剧里还有胡商直播带货,原来千年前长安人就早已用上了“国际名牌”进口货。更妙的是互动里的“二次联想”。看完展柜里的古酒杯,你可能记下了“这是盛唐常见样式”,可当戏剧把酒杯投到大屏上,让大家猜“杜甫会用哪只”时,你会忍不住调动刚才看展的记忆。这种从“认识文物”到“代入场景”的跳转,让冷冰冰的展品成了能和古人“对饮”的媒介。
据悉,《看尽长安花》周二至周日每天 11:20、14:00、16:00在奉贤区博物馆上演。本次演出为收费演出,所有演出内容、票务销售及售后服务均由第三方全权负责。观众购票前请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演出信息(如时间、场次、退改规则等),如有疑问,请直接拨打相关票务咨询电话。
博物馆工作人员温馨提示,博物馆仅提供场地支持,不参与任何票务经营及演出安排。《看尽长安花》周六日入场人数超9成,请尽早购票,或选择周二至周五时间段观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