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蝉鸣凶猛,却是归来的自然野趣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每逢夏日都要叫,并且已经活了上亿年的蝉,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上热搜。这个夏天,上海的蝉鸣成了一道都市奇观:有人震惊于走在树下,突然被蝉尿嗞了一脸,有人每天躺在床上,被蝉吵得失眠……为什么今年蝉鸣特别凶猛?甚至让部分人用上了“蝉灾”来形容。
不过,对生态研究者来说,小区林荫道上,公园浓荫深处,那层层叠叠的蝉鸣声浪,却是一场令人欣喜的生命大合唱。因为这喧闹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城市生态悄然好转的生动注脚。
曾经,人们总是把大城市叫作“钢筋水泥丛林”。但如今,随着绿化覆盖率的持续提升,上海早已变成一座郁郁葱葱的城市。从生态角度解读,这如潮蝉鸣正是环境改善的清晰回音。蝉的幼虫蛰伏于地下,需数年甚至十年时光,才能登上树梢放声歌唱。专家指出,蝉类种群繁盛,其背后是土壤健康、水源洁净、植被繁茂等一系列生态要素的稳步向好。
此起彼伏的蝉鸣,既是自然对城市生态治理的嘉许,更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证明。身处这座城市的我们,其实更应该为之高兴,这样的城市背景音,正在唤醒都市居民与大自然之间,那本已疏远的情感纽带。
从文化的角度看,蝉鸣早已超越单纯的生物发声,成为中华千年文化长河中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在《诗经》中,“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便已描绘了夏日的生命图景;庄子借“蟪蛄不知春秋”道出生命的相对哲学;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则将离愁别绪融入秋蝉鸣声。古人当然也会觉得蝉鸣很吵闹,但王籍写“蝉噪林逾静”,用蝉之“噪”反衬出山林之“静”,一喧一寂之间,禅意悠悠,心情也自然平静了下来。
在古人眼中,蝉声或为自然天籁,或为志趣寄托,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厚的生命意涵,人类的深邃情感,也在这小小生灵的振翅声中找到了共鸣与回响。
我们可不希望,未来这蝉鸣只能回荡在诗词的意境里。当都市发展不再必然以自然声音的消逝为代价,人类才能在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达成宝贵的和解与平衡。这蝉鸣的喧嚣,对某些居民而言或为困扰,但对都市而言,却是自然脉搏重新跳动的清音。在蝉声构筑的“声音景观”里,人们得以重新倾听城市中自然生命的呼吸律动。
当然,即使真的完全难以忍受这些小东西的叫声,也不用太担心。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蝉开始鸣叫,是雄蝉在求偶,随后它们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所以,大规模蝉鸣的“骚扰”,到8月份其实就会减弱,我们也无须为此太过焦虑。倒不妨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这自然之声的意义,让心灵复归自然。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