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上交的音乐会已经跨界到中医理论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正逢大暑节气,如何调节心情?7月22日晚,由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专家团队重点打造,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合推出的“五音能量场,暗香随弦动”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音乐会以中医文化理论为源,融合中西方乐器创作,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告诉记者:“这不是简单的配乐或背景,而是力求在艺术层面实现深度的对话与共鸣,让抽象的文化精神变得可感可知。这种创新性的跨界融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生动实践。”
音乐具有疗愈作用,这是已经被证明的事实。音乐会以《黄帝内经》“五音疗疾”理论为原点,让中西乐器进行了一次创造性对话。
据《黄帝内经》记载,人体与自然是同频的“小宇宙”,以五行为纽带,构建起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脏(脾肺肝心肾)的对应。这种“天人相应”的智慧,早在两千年前便揭示了声音对生命能量的调节奥秘——宫音若大地包容,商音类秋气肃降,角音如草木生,徵音似火焰升腾,羽音像流水沉静,五种音波通过共振影响脏腑气机,实现“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的养身效果。
音乐会由中国鼓作为开篇,营造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仪式感。大鼓响起,引导人们逐渐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接下来五个乐章选择了中国经典古曲《阳关三叠》《梅花三弄》以及江南乐曲《声声慢》和《烟雨唱扬州》等作品进行重新编配,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打击乐作为和声基础部分,在各乐章中加入埙、竹笛、箫、古琴、古筝作为主奏乐器,弦乐音域较广、音色柔和;打击乐软锤马林巴音色轻柔,两者相融并与民族乐器的主奏相映成趣,带人们进入轻柔、温暖的音乐世界。
编曲席勤介绍,此次音乐会的创作特别强调和声,“和声的色彩变化,应和了中医的阴阳五行体系,实现了‘五音—五脏—五志’的对应。”音乐会的最后一乐章是《天人合一》,在一筝一笛的旋律下,引导现场观众卸下心头烦忧,重归身心宁静。席勤说:“我很喜欢这样的表现形式,在创作中我的内心也逐渐有了松弛感,也希望把这份松弛感在大暑的季节带给观众,让大家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不一样的凉爽意境。这次的改编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希望未来通过音乐更多、更好地展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天下午,上海市中医文献 馆与上海交响乐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索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当代音乐的深层次多方位合作,用世界通用的语言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文献馆依托中医药经典理论,为音乐会的文化内涵与健康理念提供坚实学术支撑。此次协力打造的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以音乐为媒,向世界生动传递中医药文化智慧与海派文化魅力的创新尝试。”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贾杨说。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也表示,上交“又一次的跨界尝试”,是希望通过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诠释和传播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我们将努力把这份承载着东方智慧的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更广阔的角落。未来,我们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通过音乐这一无国界的桥梁,让中医药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