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烤”验下的生命防线!120青年医生用坚守丈量生死时速
2025-07-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一、二、三!”120急救医生孙佳佳与急救员左盼盼、陈骅合力,将一名摔伤患者稳稳固定在担架上,三伏天的申城像个巨大的蒸笼,三人弓着腰一口气将这位近200斤的老人从三楼抬到急救车,此时,三人的白大褂早已湿透、贴在身上呈深青色。这是申城三伏天里,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白衣战士最寻常的模样。

如何与时间赛跑?记者近日跟着120急救中心打浦桥分站的孙佳佳团队,亲历了这场高温下的“生死时速”。从初上急救车时的忐忑,到如今急救时的沉稳、笃定,这位1994年出生的急救女医生正是无数青年守护者的缩影:热浪炙烤着城市,日夜间的奔波,淬炼出他们肩上愈发厚重的青年担当。

三伏天的热浪考验

早上8点不到,接到指令后,孙佳佳团队第一时间赶到患者所在的小区:72岁的老人在爬楼拿东西时,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受伤。急救车刚停稳小区门口,司机陈骅已推下担架车,同时带上急救箱、心电监护除颤仪、负压固定垫等设备,三人拎着设备冲上三楼。

“哪里疼?能抬下腿吗?”孙佳佳半跪在地给患者检查,快速判断为“腰部外伤”后,她和搭档展开负压固定垫,像折纸般精准裹住患者腰部。移上软担架时,三人尽量调整手势,让患者更舒服些。“慢一点,保持水平。腰伤患者经不起颠簸,每一步都要踩着同一个节奏。”孙佳佳说。

当天37℃的高温,把楼梯扶手晒得烫手。等将患者抬到楼下,孙佳佳的刘海已黏成湿哒哒的一缕。“每次出车都是‘蒸桑拿’,”孙佳佳稍稍擦了下汗,笑着说,“衣服干了又湿是常态,每次与时间赛跑时,这些都顾不上了。”

正午12点,接到一位独居老人中暑的急救电话。三人抬着担架通过楼道时,一路都在奔跑。

“屋里像个蒸笼!”孙佳佳推门时,温度计显示室内39℃。老人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孙佳佳迅速解开其衣领,将冰袋裹在腋下和颈部,同时监测体温与血氧。“血压80/50,心率115!”她边喊数据边迅速补液。

抬运过程中,三人踩着同步节奏下楼,避免颠簸加重老人不适。急救车呼啸驶向医院时,孙佳佳持续观察体征:“降温是关键,每拖延一分钟,器官损伤风险就增加一分。”最终,经过及时处置,老人抵达医院时体温已下降很多,脱离危险。直到将老人送到医院,临走时孙佳佳反复叮嘱:“开窗透透气,比省电费重要多啦。”

“最近遇到不少中暑患者,多是户外工作者。遇到这些患者,降温、输液、测血氧,一步都错不得。”孙佳佳告诉记者,高温天,除了患者数量增加导致工作量加大外,对急救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急救车在阳光下暴晒久了,即便开了空调,频繁开关车门也使得车厢内仍然非常闷热;抬一两百斤的患者上下楼,加上抢救的压力,有时急救人员也会头晕。不过,单位早就给大家准备了清凉油等防暑用品,来应对自身的不适。

三人行,最默契的生命搭档

30岁出头的孙佳佳是车组的“大脑”。她坦言,8年前校招进120系统时,刚上急救车会感觉忐忑。如今多年过去,她能迅速判断患者的情况,并给予急救措施。“时间就是生命,穿起这身制服,摸到急救箱的瞬间,就知道必须和时间赛跑。”孙佳佳说。

而每次成功急救的背后,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驾驶座上的司机陈骅,方向盘一转就是20余年。在他的脑子里,装着一张活地图:“老西门的单行道下午3点换方向,附近有些路段暴雨后容易堵。”他说:“熟路况不是为了飙车,是为了更高效、让担架上的病人少受颠簸。”

而左盼盼作为实习担架员,他牢牢记着这些急救经验:“抬肥胖患者要屈膝沉腰,遇糖尿病患者先问进食情况。”“昨天抬200多斤的病人,现在胳膊还酸,但有时看到病人进急诊时朝着他眨眨眼、点点头、努努嘴……值了。”左盼盼说。

孙佳佳所在的打浦桥分站附近多为老式住宅,呼叫120的患者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近八成。大多数急诊病人行动不便,从楼上往下抬病人是家常便饭。老式小区通常比较狭窄,楼道里又经常堆放很多物品,用软担架将患者抬下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在孙佳佳看来,再难的事情,团队合力总能克服。

“急救工作就是在抢时间,那些在争分夺秒中练就的心照不宣,往往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孙佳佳说,时间长了,团队彼此之间有着十足的默契。

与死神掰手腕的瞬间

“最成功的那次,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孙佳佳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他们正转运一位心脏病患者,车刚上南北高架,老人突然抽搐,心电图仪发出尖锐警报:室颤!“黄金抢救时间4分钟,高架上根本没法停。”孙佳佳跪在担架旁、指尖翻飞,撕下电极片,精准地将电极贴在老人胸前。“离开!”随着电流穿过患者身体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3分40秒后,监护仪上的波形终于规律起来,急救车也稳稳地停在医院急诊门口。

但孙佳佳说,哪怕只有1%的希望,大家也要用100%的力气去抢。

再累的时刻,也藏着甜。上周被救的老太太,让儿子送来冰镇矿泉水;还有次在老弄堂抬病人,五六个邻居扛着蒲扇跑出来,“我来搭把手!”的喊声盖过蝉鸣。

如今的120急救,早已不是车组单打独斗。孙佳佳说,这几年急救响应越来越快,“以前等车时家属会急得拍车门,现在几乎听不到抱怨了。”全市120系统启动的高温预案,让冰袋、生理盐水等物资储备翻倍,也让他们跑得更有底气。

“再热的天,听到警笛声还是想往前冲。”孙佳佳接受记者采访时,眼里闪着光,“我们跑快一秒,别人的希望就多一分。”

自今夏第一个高温日以来,连续三周全市120救护车出车量攀升10%以上。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已启动高温应急响应预案,提高急救响应速度,增加冰袋、生理盐水等急救物资储备,全力满足高温相关疾病的急救需求。但只要那抹亮青色在热浪里穿梭,就有人在为生命全力以赴——急救人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这或许就是高温下,城市最动人的模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