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气象”有关的文物走出文物库房,解码红色征程中的气象风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李白烈士生前用过的作为接头暗号的雨伞、1921年7月《徐家汇气象观测簿》、20世纪初的自记气压器……7月24日,这些难得一见的与“气象”有关的文物走出文物库房,出现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初心教室内。
这里正在举行“红色征程中的气象风云——‘格物弘源’文物藏品鉴研会气象专场”,宛如沉睡的珍宝被唤醒,它们不仅丰富了建党资源,更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视角,启迪大家以1921年夏天的天气状况及数据为切入点,进一步挖掘更多关于此次会议召开情况的历史细节,探寻气象领域里的“红色风云”故事,从而感受更加鲜活、立体的历史。
时光回溯至1921年7月23日。那是一个改天换地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隆重召开,如燎原之火,孕育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有关这次会议的时代背景、召开经过及会议成果等,都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基本陈列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呈现。而关于中共一大的历史细节,学界仍在不断研究考证,会议期间的天气情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考察方向。气象数据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见证,能够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填补历史研究中的细节空白。此次“格物弘源”活动以中共一大召开期间的天气数据为切入点,探寻更多会议相关的历史细节,为中共一大会议的研究考证提供参考资料。
活动现场精心展示了一批珍贵的气象档案资料和相关文物藏品,包括1895年12月31日第一张东亚地面天气图、20世纪初的自记气压计、1921年出版的《徐家汇气象观测记录》、李白烈士生前用过的雨伞等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活动通过展品介绍、鉴赏交流等环节,深入探讨了气象学科在中国革命史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韩晶介绍,现场展出的李白烈士生前用过的一把雨伞,曾作为当时地下党同志们会见时的暗号使用,见证了风起云涌的时代下共产党人的奋斗岁月。
又如,徐家汇观象台自1872年12月1日起开始不间断观测气象至今已经153年,即使战争硝烟也无一日中断。现场,这本非常珍贵的1921年7月的观测记录本,记录了1921年7月23日珍贵的气象历史。这珍贵气象档案亦属首次展陈。
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气象局共同主办。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珍贵气象资料捐赠活动,上海市气象局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捐赠1921年7月23日-30日徐家汇气象观测记录及东亚地面天气图电子版。同时,“红色天气日历(二)”正式发布。继2021年首次发布后,此次,又一批“红色天气日历”发布,以此视角真实呈现历史事件的天气背景,传递红色记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红色之魂。这些珍贵的气象资料和产品,不仅展现气象与革命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让人们看到了气象学科在历史研究中独特的价值。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表示,作为党的诞生地守护者,我们对历史的考证,一直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而掌握具体的历史气象信息,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深入了解会议召开时的状况,回到历史现场。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进一步挖掘革命文物的内涵,将气象等学科与党史研究相结合,为党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也让更多人了解到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气象故事,感受革命先辈们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坚持斗争的伟大精神。
此次活动的举办,是对革命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气象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它不仅为党史研究专家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让广大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珍贵的气象档案和文物,增进了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未来,主办方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持续挖掘更多红色历史中的气象元素,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