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迅哥儿”来给孩子们上文学课了,“看到百草园的蟋蟀是怎么‘爬’的了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跟着化身AI虚拟导师的鲁迅先生上一堂文学课是一种什么感觉?上海鲁迅纪念馆和复旦大学的学子们合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鲁迅先生“重回人间”,给孩子们上起了写作课。这个“与少年迅哥儿的时空对话”系列活动将持续到8月30日。
很多孩子都觉得这位“鲁迅老师”相当循循善诱。第一堂文学课是观察和描写大自然,课堂场景就设置在了虚拟化的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孩子们看到了鲜绿的菜畦和紫红的桑葚,心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便向“鲁迅老师”抱怨“大自然是很好看的,但我不会写啊”。没想到“鲁迅老师”也不急于给答案,而是提示道“你看百草园的蟋蟀是怎么‘爬’的?用一个动词让它活起来。”
还有孩子问得更直截了当,“写作文没思路啊,每次写作文都很痛苦。”这“鲁迅老师”一点也没有责怪的意思,语气中充满了鼓励。他和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童年“观察桑葚从青到紫”的经历,启发大家“把你的观察按时间顺序说出来。”
而当孩子们来到虚拟的三味书屋的沉浸式场景中时,“鲁迅老师”的文学课显然更为实操,但依然是启发式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私塾的地方,他就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在“AI迅哥儿”的提示下,孩子们掌握了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六要素,在《在学校里的一天》这样的命题作文中也出现了“早读时的琅琅书声”“课间十分钟的喧闹”等细腻描写。
孩子们告诉记者,感觉这个“鲁迅老师”和很多作文课老师不太一样,绝对没有“我讲你听”的俯视,十分循循善诱,而且这个“AI迅哥儿”的形象也是十分可爱的,就像身边的一个玩伴,一点都没有距离感。
其实“鲁迅老师”的文学课背后是上海鲁迅纪念馆常年对鲁迅作品深入研究的成果。这些成功提供给了复旦大学的学生团队,由他们开发出能够“人机协同”的“AI迅哥儿”。这个小小“鲁迅老师”还是有人设的,就是一个陪伴者,一个启发者。“我们不想给标准答案,而是想通过一场沉浸式体验,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感受:AI 能生成文字,但无法替代‘用眼睛发现世界’的敏锐;能优化表达,但无法复刻‘用心灵感受生活’的温度。”活动策划团队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场活动用 AI 技术搭建桥梁,却始终锚定一个核心:让技术服务于思考,而非替代思考。
记者了解到,上海鲁迅纪念馆这次以“用AI激活人的表达力”为理念的系列文学课共有8堂,每周六17点到20点举行,实行预约报名,免费体验。每一次讲课都会设置一个虚拟场景,除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外,接下来“鲁迅老师”还会带领着孩子们来到自己童年的很多场景:“闰土・夏夜里的童年伙伴”将引导孩子用“肖像+动作”刻画朋友,让人物描写告别空洞;“长妈妈・递来星海的人”会通过信件创作,借文字传真情;“《山海经・奇兽绘卷》”则专为激发想象力设计,教孩子把天马行空的奇怪念头变成有情节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