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从军记》就是一部小人物抗战史,巴金图书馆的这个展览让人看见苦难和坚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张乐平的《三毛从军记》是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漫画的里程碑,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漫画的诞生与抗战胜利有直接的关系。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张乐平先生诞辰115周年和三毛形象诞生90周年,“不负祖国的托付——重温《三毛从军记》图片展”在巴金图书馆揭幕。展览由巴金故居、巴金图书馆、张乐平纪念馆共同主办。
“不负祖国的托付”这个名字来自张乐平先生回忆抗战时名言——“激于民族的义愤,我们曾以苦为乐,不负祖国的托付,尽了自己的职责。”对于一位画家而言,投身全民族抗战,尽到自己的职责,最重要的就是以笔为枪,通过一幅幅作品来激励人心、鼓舞斗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自1937年即参与抗日宣传队。1946年,他以抗战时期的见闻,创作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在《申报》连载,一面世即受大众欢迎。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少年三毛在军队中的遭遇,展示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是中国首部无字长篇漫画。可以说,《三毛从军记》就是一部小人物的抗战史,从中人们可以看到那份不屈、苦难、坚韧、善良和悲悯。
“不负祖国的托付”展分为“三毛”成长记、《三毛从军记》、画家抗战记三个篇章。上篇“三毛”成长记,展示自1935年“三毛”形象诞生到1992年张乐平先生逝世半个多世纪的各种三毛形象和系列。以时间为轴,展示创作三毛重要节点,重要画作,并配适当的名家对“三毛”这一形象评价,能够让观众看到“三毛”系列的成长史和在中国漫画界的地位,也是对“三毛”形象诞生90周年的纪念。
中篇《三毛从军记》板块,精选数十幅四格漫画进行展现。漫画中的三毛身材瘦小,力量薄弱,但是却展现出十足的勇气和智慧,在此过程中,还引发了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戏剧性场面。下篇画家抗战记,展示了张乐平先生在抗战期间创作的多幅漫画、彩色海报、战地速写等。值得一提的是,张乐平先生在抗战期间辗转湘、鄂等地创作墙绘,率漫画宣传队沿途进行抗日的珍贵照片也将与读者见面。此外,由该漫画作品改编创作的动画片和电影作品,以及现代作家的知名抗战作品也将在巴金图书馆进行播出。
张乐平之子、张乐平纪念馆名誉馆长张慰军从小就听父亲讲三毛与抗战的故事。他告诉记者,抗战时,父亲张乐平就跟着漫画家奔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战,号召大家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漫画宣传队是八一三事变爆发当晚迅速成立的,因为买不到票,他们直到月底才离开了上海,一路上创作了许多宣传抗战的作品,有些作品还到了国外。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回到上海,创作了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三毛从军记》除了标语基本不用文字,这里面的故事都非常生动,张乐平自己也非常喜欢这套作品,其中114幅原稿被中华艺术宫收藏。
张慰军还告诉记者,三毛形象诞生于1935年,也就是说,永远长不大的三毛今年90岁了。“三毛虽然老是长不大,但是今年他已经90岁了。90年来,他的读者非常多。现在还有许多小读者还在读三毛。希望大家都像三毛一样,尤其是小朋友,像三毛一样,坚强,勇敢,快乐,热爱和平。”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90年前的7月28日,三毛形象首次在上海出现。1935年,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在上海弄堂中诞生,后随着战争的枪声响起而穿上军装。善良坚强的三毛,陪伴了几代中国孩子的成长,不仅形象深入人心,发生在他身上那些糅合了幽默和悲苦的故事,更是记录了时代的图景,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经典。
马文运说,坚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记忆,以人文情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职责。今天,巴金故居、巴金图书馆和张乐平纪念馆携手创新《三毛从军记》的“打开方式”,就是在深耕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打造承载公众共同记忆的文化空间,激扬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尝试。
开幕式结束后,张慰军与亲友、文化界人士一起为读者带来了主题讲座,分享“我们心目中的张乐平”。在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了不少专程赶来参加开幕式的市民朋友,其中不乏收藏爱好者。有人带来了各种与“三毛”有关的出版物或藏品请张慰军签名,其中包括藏书、明信片、卡纸、笔记本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