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魔都|超大城市治理,上海以“量子城市”探索智慧解决方案
2025-07-27 要闻

南起定海路桥,北近虬江口,上海市中心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屿复兴岛近期渐有“出圈”态势。作为上海市多年来一块重要的“战略留白”,复兴岛过去多以老工业基地面貌示人,而自去年底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这个小岛就逐渐与“量子”“时空治理”“新质生产力”等前沿名词相融合,一场全新的探索和试验正徐徐展开。

如今,半年多过去了,外界的关注依旧炽热:量子城市到底是什么?又有何玄妙之处?富有科幻感的量子城市将怎样成为现实……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在复兴岛召开,量子城市正在被揭开神秘面纱。

从“数字岛”“设计岛”“人民岛” 看超现实“量子城市”

通过盘活存量空间,打造 “快创新、低成本、开放式” 的创新生态,集聚全球创新创业人群,将技术试验与空间更新深度融合——近些年,被定位为 “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先行实验区”的复兴岛发生了什么?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张玉鑫介绍,自去年底,上海在复兴岛正式启动“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建设,并同步为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重点实验室举行揭幕仪式以来,相关工作组已编制完成复兴岛未来城市规划,规划聚焦复兴岛“数字岛、设计岛、人民岛”三岛功能定位,促进活力复兴、功能焕新、品质更新、数智创新。

“简单来说,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主体架构旨在聚焦上海超大城市空间特色、总量特点,着力强化超大城市空间智能生成的专业属性、数据粘性和算力算法,以大模型系统应对城市治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26日的论坛上,张玉鑫说,该主体架构总体目标是构建着眼未来、令人向往、让人民倍感幸福的卓越之城、量子之城;并有三个层次境界,即现实物理城市空间的“实境”,数字孪生、泛在感知和虚实互联的“数境”,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科幻等抽象空间的“悟境”; 此外,还有五个大域导向:全量复刻现实物理空间,防控现实空间安全底线风险,全息感知现实空间运行,仿真推演现实空间治理决策,共享众创数字梦幻场景。

“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关键领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说,上海将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城市治理,推动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一是聚焦首创性与基础性。全力攻坚核心技术,加快完善空中、地上、地下全覆盖的三维数据体系,筑牢科技赋能的智慧底座;二是聚焦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构建治理模型,依托城市运行的丰富场景,驱动大模型研发和应用,推动智能决策,打造城市治理的实践范本;三是聚焦开放性与包容性,着力营造创新生态,深化合作共建,引导支持科创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打造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和创新环境。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受访者供图

破解“巨系统”难题 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范式

超大城市治理的难点,恰恰在于“规模”与“复杂”的叠加——城镇化水平越高,治理难度未必越小,反而因系统交织而呈指数级上升。以上海为例,18亿平方米建筑承载超过2500万人口,既有百年历史的里弄,也有现代摩天楼,不同年代的建筑标准、安全规范差异显著;从地面道路到地下管网,从社区生活到产业运行,任何一个节点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约一万平方公里海洋与约七千平方公里陆地的陆海统筹,任何一个节点失效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张玉鑫说,当前,各类极端天气与突发事件更凸显治理韧性的重要性。

国内外城市遭遇到治理挑战,是所有城市共同面对的治理课题:比如,2021年郑州暴雨暴露了基础设施应对巨灾的短板,2025年西班牙全国性停电导致5000万民众生活瘫痪,这些案例印证了超大城市“一环断则全网滞”的脆弱性。上海以“绣花功夫”的精细化治理著称,但面对资源约束、人口密集、风险多元的挑战,仍需要借助高科技手段实现治理升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对上海而言,面对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动态运行,亟需颠覆性技术突破。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尤其是“量子城市”理念,成为破题关键——它不是物理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借用量子“叠加”“纠缠”的哲学意象,构建虚实相生、全息感知、智能推演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对此,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张兵深有同感。在他看来,复兴岛所处的杨浦区是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的一个高地,通过打破校际的界限,实现城市和大学的有机融合,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创新创业就业的循环来促进学城、产城和创城的融合,量子城市探索与宜居、创新、美丽、人性、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高度契合,必将助力上海实现五个中心的历史使命。

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方案。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城市 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治理实效

以量子城市为主题,探讨AI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范式,彰显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带来的深刻影响。

26日的论坛传来最新消息,上海的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已迎来多项核心成果:

——坤舆经略·语料库(基础语料)。它是全国首个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全贯通的专项知识库,涵盖规划设计、测绘地理、自然资源3大领域,以及学科教材、政策法规、方案征集、档案成果等专业材料。

——云宇星空·大模型,它专注规划和自然资源场景,为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的垂域大模型及行业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和行业通用能力;具备对卫星遥感影像、城市规划图、三维实景模型、文本报告等异构数据的跨模态理解能力和时空理解能力。

——星域太格·A空造,它基于上海规划资源“一张图”,以统一规则对上海全域立体空间进行无缝切分,打造空间立体贯通、陆海全域覆盖,最基础、最广泛的公开版时空底盘(A星)。目前,A星1.0已汇集上海范围的基础底图、三维模型、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沪派江南、历史风貌、公共服务、城市交通等8大类时空数据成果。

——绿屋数建·智能体,它基于AI工作流辅助,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生成三维空间智能单元,通过感知设备获取动态数据,对空间运行使用、质量安全、环境品质等指标进行全息智能感知,支撑用户对空间的个性化使用需求。

——美好生活·掌中宝,即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场景,旨在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全龄友好社区建设,彰显“人工智能+美好生活+城市治理”的复合效应。

不仅如此,各类基础底座也越筑越牢。日前,全国首个规划资源领域专项语料库在上海亮相,实现数据归集40TB,未来有望达到200TB。这一体量的专业语料库,将为未来量子城市各类大模型运算提供强势支持,不仅能让大模型更“聪明”,回答的结果更精确,知识深度也将远超其他同类大模型。

这些成果的发布仅是“开篇”,是上海量子城市探索的起点,目标是通过这些全链条设计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治理实效。

多位学者认为,“量子城市”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更为可贵的是上海城市治理的求索之路在不断探索新路径。迭代完善技术、革新规划,破题当下问题,上海紧密将前沿技术与治理需求结合,将给超大城市治理、百姓美好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

编辑:李宇婷

原标题:解码魔都|超大城市治理,上海以“量子城市”探索智慧解决方案

来源:新华社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