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五项技术创新成果亮相WAIC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在上海举行。此次,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团队携五项技术创新成果于大会展区亮相,涵盖医疗健康、科研创新、知识产权等多个重要领域,彰显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 为专利领域打造智能分析工具 ◆
大会期间发布的Patent Max是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团队开发的专利领域的智能分析工具,该平台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专利分析服务。该系统集专利检索、分析、评估、预警于一体,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Patent Max
记者获悉,这一系统支持关键词、检索式直接专利检索,具备AI语义理解能力,支持自然语言描述(20字符以上)自动匹配相关专利,同时具备多模态检索。比如,上传图片进行外观设计专利检索,识别形状相似的设计专利,以及批量检索能力。
系统还提供专利技术原理、创新点、应用场景、权利要求保护内容的智能解读,并可生成分享链接供无需登录查看。在专利申请前的新颖性及创造性判断、技术方案调整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介绍,平台已在汽车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场景开始试用,为用户提供研发方向热度分析、新颖性评估、产出成果难度评判、市场应用前景预测等全链条专利服务。
◆ 以医疗AI创新系统赋能诊疗和科研创新 ◆
此次大会,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本次大会上重磅发布两项医疗AI创新系统,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价值。其中,TAVI智能分析系统,整合了数千例心脏手术案例,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提供术前智能分析、病例精准匹配和大模型智能问答等全方位支持,通过海量数据驱动帮助医生快速检索相似病例、掌握手术趋势,大幅提升了心外科手术决策效率和科研创新能力。
TAVI智能分析系统
同时在大会展示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华法林智能抗凝管理系统则开创了慢病精准共管的全新模式。系统采用“患者端智能小程序+医生端随访平台+云端AI引擎”的三位一体设计,实现INR指标智能记录、服药提醒、风险预警和远程随访的全程覆盖。该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提取检测指标,结合个性化服药指导和家庭共管模式,已在多家心血管专科机构成功落地应用,显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医院随访效率,并获得积极临床反馈。
◆ 解锁复杂项目的效率革命 ◆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公司共同开发的“电力智能评审系统”,如今也有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电力智能评审系统
这一系统专门针对电力项目评审这一“多领域、跨专业、多政策”的复杂场景,提供全方位智能化解决方案。系统在专业知识库建设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合了超过3000份行业文件和案例,将专家判断逻辑数字化转化为知识库,构建了专注电力评审领域的高质量智能问答体系,建立了涵盖技术可行性、效益等多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
专业人士介绍,在智能预审功能上,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初审耗时长、易遗漏、出错率高等痛点。能够精准识别项目文档中的专业术语和关键指标,自动与评审标准比对生成初步审查报告,甚至连“文件是否有印章”等细节都能清晰识别,并可对原始文件与修改版本进行逐一比对,快速标记问题部分。针对评审任务高峰期压力巨大的问题,系统的智能排期管理功能通过智能分析项目复杂度和优先级,生成合理的排期建议,平衡工作负荷,有效缓解传统“波峰波谷”问题。
系统投入使用后,评审周期平均缩短30%~50%,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时有效保障质量,减少重复劳动,提升审核准确性。系统还实现了专家经验的永久传承,帮助新人快速上手,并通过数据积累反向推动行业标准改进。目前,相关成果还入选了全国信标委与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共同征集的“全球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十大卓越案例”。
另外,在大会期间发布的“电网智能报告生成系统”则将AI大模型行业知识库深度融合,覆盖科技研发、基建工程、技术改造、运维检修等多场景,实现从资料整合、图表绘制到报告定稿的一站式智能化创作,为电网企业带来“合规、专业、高效”的全新文档生产力范式。
电网智能报告生成系统
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下半年将面向发电、输电、配电全产业开放。未来将持续迭代模型能力,扩展新能源并网、虚拟电厂等新兴场景模板,助力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再提速。
◆ 推出全球首个AI纳米药物设计平台 ◆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团队与美国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强强联合,在本次大会上重磅发布全球首个AI纳米药物设计平台NanoSafari(https://nanosafari.com)。该突破性研究成果《A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pilot for Biomedical Nanoengineering》已成功发表在国际顶级纳米科学与技术期刊《ACS Nano》(影响因子15.8),标志着“数据驱动+AI辅助”科研范式在纳米医学领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NanoSafari:全球首个AI纳米药物设计平台
该平台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了四大核心突破:构建了超大规模数据库;创新性开发了分组迭代验证信息提取法(GIVE),通过双阶段机制彻底解决了AI“幻觉”问题,信息提取准确率高达90.50%,较传统AI模型提升30%以上;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向量数据库”混合架构,实现结构化数据精准匹配与非结构化数据语义理解的完美结合;基于多智能体系统设计,通过解析、搜索、总结三大智能体协同工作,问题理解准确率达98%以上,确保每条建议均可追溯验证。
实验验证效果、检索效率也显示出了优势,作为开源协作平台,NanoSafari正在构建全球纳米医学研究的开放生态,为推动纳米药物设计进入智能化时代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研究院深耕垂直领域知识图谱构建与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同步在建设电力技术、知识产权、成人体测、医疗病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数据库,“期待与更多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及技术生态伙伴,通过数据资源协同、算法模型共研、应用场景共建等模式,探索跨行业赋能路径,共同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共创智慧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