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聚上海|“上海打开了我”,她从观展人变成艺术的讲述者
2025-07-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在上海,阿酱(真名:李嘉辰)先感觉到冲击,继而走入了开阔。博物馆里,那些精美的艺术如迷宫矩阵,令她眼花缭乱。她形容自己是“翻译者”,这几年里,她以缓慢而稳健的节奏,在B站@空想旅团akashi_的个人账号上,发布了一段又一段与艺术品、展览相关的长视频。视频中,她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它们的前世今生。她觉得,上海给予了她前所未有的养分。在吸取和输出的良好循环里,她沉静下来:“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抓住内心。”

  最初的冲击    在上海与艺术相逢  

回忆第一次来上海,阿酱形容,是“不知道怎么办”。这种恐慌,来自知识上的茫然。她并非缺乏见识的人,成长于古都西安,大学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以后,进了当地博物馆当解说,看过许多出土的古物,也习惯于丰富的历史资源,“但由于地域,也因为自身的专业,艺术史、书画相关的领域,我几乎一片空白。”阿酱说。

2017年的一天,因缘际会,她来到上海就业,恰逢上海博物馆与德国的一家博物馆联合策展,作为一个前博物馆人,她当然没有错过。“我初次发现,原来关于古代艺术展能嵌入不同的艺术史视角。”在她熟知的视野里,艺术通常以时间或地理脉络为主要线索,但那一次展览,分门别类的主题成了呈现方法。那时在内陆,几乎没有任何博物馆会采用类似的方法,她“大受震撼”。

震撼之后,是知识海洋的开启,也伴随着新人水手似的手足无措。冲击力太大,太多知识她从未了解过,如今浮出水面如巨大的冰山。作为一个曾经的博物馆人,也是艺术史爱好者,她有些挫败。“那不知道怎么办?从头开始学。”她回忆道。以零基础为起点,她开始频繁出没于上海各大博物馆和艺术展览,啃起了《詹森艺术史》《艺术的故事》等页数达五百乃至千页的大部头艺术史著作。

后来在B站开设账号,也与这一段“疯狂吸收”的时光有关,阿酱笑道:“我看了这么多东西,只是输入,没有输出,还是有些可惜。”思来想去,她从喜欢的乐队那儿挑了个歌名,给自己取名空想旅团akashi_,以B站为自己的根据地,讲起了博物馆、展览与艺术史。

  不止于输入     将思考落于讲稿  

过去几年里,阿酱奔走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间,看了数不清的展览。光2024年,她就看了六十二场展览,这些不一地倒映在她的视频里,推荐上海的新展,也进行年度盘点,对艺术展安利、吐槽和避雷,短的视频约七分钟,长的超过二十分钟。

她评上海中华艺术宫看见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展》,将其选择为2024年度十佳,从两位画家的交错观赏中,她感受到某种创作理念的鼓舞,任何宏大的叙事,最终都要落入“生活的琐碎和真实的碰撞”。观的展在她的思考里凝聚,化成文字,又被她一字一句地阅读出来。“在看展览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想,这一展览我有哪些想说的,大纲就出来了,看完展览后,落在纸面上,写成逐字稿。”阿酱说。或是一场专题,或是对展览的盘点,这些展览既是她所吸收的艺术,也是她想输出和讨论的内容,将这些转化成视频,给予观众。

“不想学好艺术史的博物馆爱好者不是好广告人。”她的B站主页简介这样写,显得“成分复杂”,而这三种身份的混杂,她自觉也带给了她一些独特性:“我喜欢艺术史,又曾是博物馆人,一些展览,我是否可以给观众换一个讲述方式?比如,我会讲艺术历史的脉络,或者结合我本人的想法。”

身为广告人,如何设计海报、埋进观众喜欢的梗,增强传播力,似乎很容易,不过,相对别的用梗逗乐观众的up主,阿酱视频的传播力辐射弱一层,她也并不忌讳提到这点。“我所在的赛道很小众,也很难变现,所以做的人很少。”她说。她能做,既是感兴趣,也是上海提供给她极宽广的艺术场域。即使手握传播技巧这颗炸弹,她却更愿意叛逆地远离讲究效率的短视频时代,以格格不入的方式,将一段段的长视频送达至遥远的观众那方:“毕竟,视频只是我思考的辅助。”

  收获在展览    在视野间撞见美  

上海是个艺术金矿。盘点这几年在上海收获到的惊喜,阿酱一时点不过来。“印象最深的是俄罗斯巡回画展。”她犹豫许久,说出自己的答案。并非由于大的名家:“其中有个希施金,画沙俄的乡村风景,在来上海之前很喜欢他的《雨中的橡树林》,没想到来到上海的第二年就有幸看到他的真迹,虽然不是同一幅。但是那些静谧的森林、草地同样蕴含着极强的力量。”希施金的画多数收藏在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画廊,极少展出,“但在上海,却能看到他的作品,观赏到他作品里的相同特征,我很意外,也很惊喜。”

最近两年,阿酱去得最多的展览馆,是上海博物馆和浦东美术馆。作为一个前博物馆人,她深感到上海的展览馆的出色。“上海博物馆定位很清楚,所有的展品收藏都围绕着如何展示好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多、展览多,是博物馆绝对绕不开的地点。”她赞叹。

而在浦东美术馆,阿酱感受到的是“美”。“我们每次逛展览的时候,去的场所本身也是一个秀场。小到展品,大到环境的展厅展示,这些都是系统性的东西,每年我评估展览做视频评价时,我都会综合性地将这些元素考虑进去。”她解释。而浦东美术馆,从让-努维尔设计的至上主义风格的建筑本身,到策划的展览,都令阿酱深感到艺术性所在。

依托上海,阿酱的视野不断扩大,以此为支点,她对展览的兴趣渐渐还辐射到别的城市。在她的视频里,近到江浙,远到西安、北京、湖南等地,去年一年,她的脚步踏到全国,以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喜爱的藏品,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展馆,她呼吸感受各个城市的气质,最终又回到上海的家,一字一句用键盘敲,用麦克风记录。一个展览看完,她会用一天来完成一条视频,要是视频更长,她会在工作之余,用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做完,对此她并不着急。制作视频看成是精雕细琢的慢活儿,而非up主得完成的kpi。

  停泊在上海    打开自我的创作天地  

上海对阿酱来说是什么?说到这个问题,阿酱打了个比方:“在我的老家西安,有一道古墙,上海却没有。西安的古墙塑造了我,然而,开阔的上海打开了我,填充了我的另一部分。”在上海,她到博物馆工作,又变成广告人;尝试着做了B站up主,在互联网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创作天地。她跳来跳去,接受着不确定性的塑造,也收获着各个领域的惊喜。

“我认为对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们帮助很大。”聊到上海近期推出的鼓励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的“沪九条”,阿酱说。创作者们需要的不仅是观众,也包括官方、社区等更为系统的支持。作为创作者,她希望未来能得到更多相关的支持,而作为爱好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无数期待,最终仍安静地落在展览这一小小的锚点上:“我希望这个城市有更多样的展览、更多的活动,让我们去取材。”

在上海待了八年多,阿酱已将上海看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海也是她的家乡,如今,她对上海许多街道的历史也了如指掌,并对这些地方产生了艺术的欣赏,希望从另一个角度为观众切入,将大家已习以为常的地方也转化为艺术和历史的一部分,道来它的独特。“南京路曾是中华第一街,大光明电影院快有100年历史,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也在这里,每一栋建筑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从外滩走到上海历史博物馆,就等同于走了上海的近代史。”她耐心地讲道。在未来,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将上海也放入她的视频,探索城市背后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